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於9月在北京啟幕,作為服貿會健康衞生服務專題的核心學術活動之一,“腫瘤治療創新進展與藥物研發新趨勢論壇”於9月14日在北京首鋼園召開。本次論壇由北京陸士新醫學基金會主辦,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百姓健康頻道(CHTV)與醫學論壇網聯合承辦,聚焦腫瘤防治前沿創新與藥物研發新方向,搭建起集政策解讀、成果發布、産業對接與國際協作為一體的高端交流&&。
北京陸士新醫學基金會理事長王成鋒
北京陸士新醫學基金會理事長王成鋒&&,論壇以“匯聚全球智慧、共築抗癌新未來”為宗旨,承載着基金會“推動疾病防治研究、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傳播科學健康理念”的核心使命,既致力於弘揚陸士新院士等老一輩醫務工作者“敢闖科研難關、心繫患者福祉”的科學精神與高尚醫德,更希望依託服貿會“國家級、全球性、創新性”的&&優勢,打通腫瘤防治領域“政産學研資”協同的關鍵節點。
國家衞生健康委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邢若齊
國家衞生健康委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邢若齊指出,腫瘤防治是關乎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國家醫學科技與公共衞生水平的重要標誌。她強調,應充分發揮人類遺傳資源在精準醫療與藥物研發中的基石作用,促進樣本、數據與臨床研究高效協同。期待以論壇為契機,深化政産學研各界合作,共同推動腫瘤創新藥械研發與轉化,為廣大患者帶來更多福祉。
高峰論壇一:院士領銜,解碼生物醫藥創新驅動力
首場高峰論壇聚焦“生物醫藥創新驅動力”,三位院士從多維度剖析腫瘤防治領域的科研突破與未來路徑,帶來一場兼具深度與前瞻性的學術盛宴。
北京大學國際癌症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在題為《前沿科技賦能腫瘤精準醫學發展》的報告中,深入剖析了中國腫瘤防控面臨的嚴峻挑戰,並強調科技創新是推動腫瘤精準醫學發展的核心動力。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兵河在《中國抗腫瘤新藥研發的現狀與挑戰》報告中指出,我國抗腫瘤新藥研發已實現從仿製到創新的跨越,細胞治療、雙抗、ADC等下一代藥物增長迅速,在研産品中佔比已達39%。同時,他也指出當前仍面臨多重挑戰,亟需加強基礎與轉化研究,並借助人工智能等多學科交叉推動真正意義上的原研突破。
南方科技大學電子與電氣工程系系主任、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孟慶虎在《人工智能浪潮中的智慧醫療創新》報告中,深入剖析了當前人工智能在算力、算法與數據方面的局限,並提出以“場景智能”替代通用大模型,以實現技術真正落地。
高峰論壇二:國際視野,臨床與預防實踐破局
第二場高峰論壇轉向“臨床治療與預防創新”,三位專家分別從國際前沿技術、全球公共衞生戰略與地方實踐案例切入,為腫瘤防治提供多元解決方案。
大阪醫科藥科大學BNCT臨床研究所所長小野公二在《硼中子俘獲療法在腫瘤治療領域的應用》報告中,系統介紹了BNCT的技術原理與發展歷程。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特聘教授喬友林在《加速消除宮頸癌,世界和中國在行動》報告中,圍繞WHO《加速消除宮頸癌全球戰略》2030目標,系統闡述了中國作為全球宮頸癌發病與死亡負擔最重國家的現狀與挑戰。喬友林指出,當前仍面臨HPV疫苗接種率低、篩查覆蓋不足及基層診療能力薄弱等挑戰,呼籲加強疫苗接種、篩查技術和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尤其關注邊遠地區與年輕女性群體。
上海吳淞材料實驗室基因與細胞技術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周雙念以上海吳淞材料實驗室與深圳南山區合作的創新試點為例,匯報了宮頸癌“早防早控”新模式的應用成效。該模式通過分層管理、關口前移和數字化健康管理,初步形成“免疫-蛋白-基因”多維度防治體系,為基層宮頸癌防治提供了可複製的新路徑。
項目啟動:多方攜手,開啟醫防融合新階段
論壇期間,《醫防融合研究課題項目戰略合作協議》實施啟動儀式也成為全場焦點。該項目由國家衞生健康委科學技術研究所、北京陸士新醫學基金會牽頭,聯合秦皇島市北戴河新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中科未來生物技術研究院、上海吳淞材料實驗室共同參與,核心目標是開展“腫瘤生物療法臨床應用標準體系”科研協作。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韓為東教授在項目啟動儀式上介紹,該項目旨在開展“腫瘤生物療法臨床應用標準體系”科研協作。他指出,在細胞與基因治療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的背景下,構建標準化體系對於行業規範健康發展、防止亂象、並為政府決策提供技術參數依據具有重要意義。該項目未來將通過多中心、多部門協同,建立可推廣的技術標準、臨床路徑與數據規範,以加速前沿技術的安全合規轉化。
論壇最後,中國國新基金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張春鵬主持“推動腫瘤醫藥創新的政産學研協同機制”圓桌對話,六位跨界嘉賓圍繞“如何協同打通瓶頸、激活創新動能”展開深度交流,觀點碰撞中迸發諸多務實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