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2025)》發布會在瀋陽舉辦。《指南》推薦通心絡用於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徵, 尤其是做介入治療的急性冠脈綜合徵患者,具有抗心肌缺血、改善無復流和再灌注損傷的作用(IIa, B-R);對於冠心病合併心衰患者,推薦對血壓偏低者加用芪藶強心(IIa, B-R)。
解放軍北部戰區總醫院李毅教授在會議上強調,指南在關注冠狀動脈大血管再通的同時,關注微循環改善,更關注全面管理,新增抗心肌缺血、無復流和再灌注損傷章節。同時,注重中西醫結合, 根據中醫藥臨床循證研究結果,新增治療方案: 抗心肌缺血、無復流和再灌注損傷,推薦通心絡; 心衰防治,推薦芪藶強心。
據悉,該部指南由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及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編輯委員會共同發起, 解放軍北部戰區總醫院心血管內科韓雅玲院士和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冠心病中心楊躍進教授牽頭起草, 全國60余位心血管專家參與共同制定。為我國PC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嚴格手術指徵和規範實施提供參考和指導,以確保患者安全。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楊躍進教授介紹,急性心梗發生後,醫生通常採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即通過支架手術開通冠脈大血管。但是冠脈大血管開通後,冠脈微循環障礙依舊無法解決,部分患者在術中或術後會出現“心肌無復流”和“再灌注損傷”的問題。“心肌無復流”,即患者心臟中的微小血管在心梗的影響下缺血壞死,無法再向梗死區的心肌細胞運送營養;而“再灌注損傷”則是指患者雖然恢復了心肌灌注,但因心肌損傷反而更加嚴重。所以急性心梗介入術後抗心肌缺血、無復流和再灌注損傷非常有必要。
通心絡是在絡病理論指導下研發的創新中藥,依託兩項國家973項目,開展了系列研究證實,通心絡具有血液保護、血管保護、基於微血管保護的缺血組織保護三重作用,可降脂、抗凝、抗炎、保護血管內皮、穩定易損斑塊、解除血管痙攣、保護微小血管。在此基礎上,通心絡還圍繞缺血性心腦血管病開展了多項循證研究,為臨床治療冠心病、心肌梗死、腦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提供了新方案,也為此次《指南》推薦提供了有利的證據支撐。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楊躍進教授團隊開展的“通心絡膠囊防治急性心梗介入治療後心肌無復流循證醫學臨床試驗”表明,通心絡能夠促進心肌再灌注,降低心肌無復流的發生率36.6%,縮小無復流和梗死的面積,改善左心室收縮功能。另外,楊躍進教授團隊開展的“中國通心絡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護研究”結果顯示,在標化西藥與血運重建基礎上,通心絡可進一步降低30天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率36%,降低1年心源性死亡率27%,降低1年再次心梗風險74%,且未增加出血風險。
心衰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見併發癥,芪藶強心是在絡病理論指導下研發的創新中藥。2024年,醫學期刊《自然醫學》發表了由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新立教授牽頭完成的“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衰複合終點事件的評估研究”。結果顯示,在心衰標準治療基礎上加用芪藶強心,能顯著降低心衰患者的複合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22%,包括降低心衰惡化再住院風險24%和心血管死亡風險17%,為優化臨床合理用藥方案提供了高質量臨床證據,且安全性表現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