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持續健全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的政策體系,發力破解供給總量不足問題,強化政府保基本兜底線職能
着眼未來,宜進一步找準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結合點,加大政策供給、完善扶持政策,引導各類主體共建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實現政策紅利、企業微利、群眾福利有機統一
打通為老為幼服務的“最後一米”,我國以社區嵌入為抓手推動服務“進門入戶”,努力讓養老托育“離家不離社區”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欣 夏天 張子琪 實習生 韓雅寧
老有所養、幼有所育,事關人口高質量發展和人民高品質生活。
強化“一老一小”服務,是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礎性工程。近年來,我國着眼於兜底線、保基本、促普惠,系統推進養老育幼服務體系補短板、擴供給、提質效,“一老一小”服務網絡越織越密、更便利可及。

小朋友在浙江省德清縣阜溪街道龍勝村嬰幼兒照護服務驛站玩耍(2023年5月9日攝) 黃宗治攝/本刊
健全機制兜底線
在海南琼海嘉積鎮溫泉村,71歲的特困老人王春炳與23歲智力殘疾的兒子一起生活。政府每月定期將特困供養金、基本養老金、日常照料護理補貼、節日物價補貼等轉入其個人一卡通賬戶。《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看到,家中的廁所配置了防滑墊和扶手,房前&階做了高差改造。
近年來,我國持續健全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的政策體系,發力破解供給總量不足問題,強化政府保基本兜底線職能。
以清單化、標準化方式,將基本養老服務作為公共産品向全體老年人提供,是根據我國國情制定的創新性政策舉措。目前,全國所有省份均已&&省級層面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
同時,多地結合本地經濟發展水平、財政保障力度和人口老齡化的實際,適度做“加法”。比如,廣東在提供物質幫助、照護服務、關愛服務之外,增加社會優待相關項目;內蒙古為60周歲以上老年人提供意外傷害保險……現階段養老服務“重點要保什麼”“保到什麼程度”均已明確。
設施建設是增強養老托育服務供給能力的有力舉措。我國積極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撐作用,加速建設“一老一小”民生工程。2021~2023年,財政部下達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工程和托育建設中央基建投資預算總計超過210億元,養老托育服務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改善。截至2023年9月底,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總數達40萬個、床位820.6萬張。2022年,全國托育服務機構總數7.57萬家,提供托位362.4萬個。
經濟困難的高齡、獨居、失能失智老年人,是兜好底線的重點人群。為回應這部分老人的照護服務需求,2023年我國印發《進一步改善護理服務行動計劃(2023—2025年)》《關於組織開展中央財政支持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集中照護服務工作的通知》《關於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等文件,部署增加老年護理服務供給,強化機構養老兜底功能,發力解決養老護理員短缺問題。
“緊扣時代特徵,貼近‘一老一小’群眾需求強化政府保基本兜底線功能,體現出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的理念。”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璐説。
減負賦能促普惠
海南三亞“90後”媽媽陳曉夢準備給寶寶尋一個平價可靠的托育機構,卻發現每月動輒七八千元的托費令小家庭難以承受。2023年初啟用的三亞市托育服務指導中心,距離陳曉夢單位僅10分鐘車程,托費為每月2000多元。這個海南首家公立托育機構帶給陳曉夢的驚喜,折射出眾多家庭對普惠養老托育服務的剛需。
近年來,我國以降低養老托育機構成本負擔、優化建設運營機制、強化要素支撐為重點,擴大價格可接受、質量有保障的普惠養老托育服務覆蓋面。
——分擔家庭養育成本。2023年12月,河北衡水等15個城市(區)獲選“中央財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務發展示範項目”,各獲得中央財政補助1億元。給政策、給補貼、給優惠……近年來,為推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建設,我國多措並舉促降機構成本,助減入托價格。
北京市在全國範圍內率先設定省級普惠收費標準,將人均月度托育服務收費標準上限設定為本區上年度家庭月均可支配收入的20%。海南提出,2024年將通過“以獎代補”方式鼓勵社會機構、用人單位及公辦幼兒園參與0~3歲幼兒托育服務建設,實現新增托位6250個。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財政廳廳長蔡強&&,相關資金將由省級財政“全額買單”。
——多方聯動促普惠。2023年4月,北京首家培訓療養機構轉型普惠養老示範項目“北京康養·頤壽嘉園”投入使用,以低於市場同檔機構1000~2000元的月均價格向社會開放。近年來,我國針對大城市養老服務“一床難求”等問題開展普惠養老城企聯動專項行動,探索“政府支持、社會運營、合理定價”合作新模式。
在此帶動下,一批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所屬培訓療養機構轉型發展“社區、醫養、學習、旅居”四類普惠養老項目。比如,北京全市培訓療養機構改造後,可新增養老床位4890張,有效增加高品質普惠養老服務供給。
——要素保障多助力。我國統籌發揮用地、資金等要素支撐效能,為穩定可持續供給普惠養老托育服務提供政策支持。用地用房保障方面,在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中統籌推進養老托育服務設施建設;金融支持方面,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等貨幣金融政策工具“四兩撥千斤”作用,幫助養老托育行業禦風險、降成本。
李璐建議,着眼未來,宜進一步找準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結合點,加大政策供給、完善扶持政策,引導各類主體共建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實現政策紅利、企業微利、群眾福利有機統一。
公共服務更加可及
臨近中午,青海西寧城西區興海路街道中華巷社區“愛老幸福食堂”裏菜香撲鼻,各類菜肴營養豐盛。“我們街道60周歲以上高齡、孤寡、空巢、失獨等困難老人較多,為破解老人‘吃飯難’,轄區內開設了5處幸福食堂助餐點,每天就餐人數在180人左右。”全國人大代表、西寧市興海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劉小蓉説。
近年來,我國不斷完善城鄉公共服務設施的“一老一小”照護服務功能,幫助“一老一小”就近就便享有豐富完善、規範專業的養老托育服務。
“一老一小”主要生活在社區。打通為老為幼服務的“最後一米”,我國以社區嵌入為抓手推動服務“進門入戶”,努力讓養老托育“離家不離社區”。
2021年起,我國組織實施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已合計下達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30多億元。“一小”方面,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印發的《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指南》,明確將託兒所作為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配建標準項目。
面向未來,依託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提供“托老”“寄娃”服務、發展老年助餐服務、提供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城鄉社區老有所養、幼有所育、老幼共融的活動和服務“清單”將更加豐富多元。
在推動普惠托育服務直達社區的同時,我國鼓勵多元力量參與,強化服務供給體系。一方面,支持有條件的用人單位為職工提供托育服務,多地立足平衡家庭和工作,推動托育機構與工作場所“比鄰而居”,幫助職工實現工作、帶娃兩不誤。另一方面,各地盤活現有學前教育“存量”,“托幼一體”探索實現幼兒園社會服務功能向3歲以下嬰幼兒延伸,有效緩解雙職工家庭的育兒壓力。
《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基本規範》《老年人居家康復服務規範》《老年人助浴服務規範》《家庭托育點管理辦法(試行)》《關於促進醫療衞生機構支持托育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2023年多個文件發布,推動養老托育服務標準規範體系持續完善,促進養老托育服務更加專業。
家門口的一頓熱湯熱飯讓老年人暖胃更暖心,送進門的一張家庭床位讓失能老年人居家養老更放心,嵌進産業園的託兒所讓年輕父母職育平衡更安心。“找準養老托育需求與服務的結合點,科學規劃、優化布局、適配服務,可以最大限度滿足‘一老一小’需求,不斷提高服務的精準性、便利性、可及性。”中國人民大學健康保障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胡宏偉説。
系統集成共協同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楊柳郡未來社區很年輕,居民平均年齡35歲,育幼設施隨處可見。同在杭州的拱墅區德勝未來社區,老年人數量佔比達30%以上,為老服務是建設重點。作為共同富裕示範區建設的基本單元,數百個杭州未來社區裏,“一老一小”服務場景愈發豐富。
共同富裕成效如何,“一老一小”最能感知。我國立足積極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提升提高養老托育公共服務水平和社會保障力度,全方位推動為老為小服務提質增效,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着眼家庭發展,統籌政策支持。我國從家庭整體需求出發,促進“一老一小”支持政策與經濟、稅收、住房等方面社會保障政策協調銜接。新增育兒假、探索設立獨生子女父母護理假制度等,為育幼家庭提供時間支持;通過為失能老人家庭照護者提供“喘息服務”、將其納入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培訓,給予更多社會支持;推動職工醫保個人賬戶改革,促進家庭成員互助共濟,提升家庭應對醫療風險、保持長期發展的能力……細緻深入的支持政策,均着眼於推動實現生育友好、家庭友好、全齡友好。
着眼整體解決,加強部門協同。目前,我國已有超過400個城市完成“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編制。各地區整合資源力量,&&土地、住房、財政、投融資、人才等相關支持政策,全力推動養老托育服務高質量發展。
受訪專家認為,着眼於“一老一小”整體解決,需進一步暢通民政、衛健與教育、住建、財政等相關部門溝通,進一步強化養老育幼相關任務安排與國土空間規劃、城市公共設施和公共事業規劃,聚合支持資源、形成政策合力。
着眼人口高質量發展,協同事業産業。2024年1月,國辦印發《關於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這一新時代推動銀發經濟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既對“發展民生事業,解決急難愁盼”作出全面安排,也對“聚焦多樣化需求,培育潛力産業”作出系統部署。
“以‘解難題’和‘強産業’為關鍵着力點,用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公共服務,描繪讓‘一老一小’可感可及可信的幸福圖景,仍需持續努力。”胡宏偉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