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走筆丨香港“品”茶-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7 10:12:11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走筆丨香港“品”茶

字體:

  “老闆,來兩包水仙。”趁着假期,我又來到位於上環的福建茶行。

  “你來得正好,今天剛焙好,昨天都斷貨了。”老闆楊庭輝笑着招呼。

  自兩年前來到香港,每個月都要來到這間有70多年歷史的老店,買兩包鐵觀音或水仙。可聽到老闆説“缺貨”,還是頭一回。問起緣由,他説,主要是內地長假期間,來香港旅游順便買茶的游客太多了。

  年近八旬的楊庭輝邀請我們在店裏小坐,一邊給我們沏上一壺鐵觀音,一邊閒話家常。他的小兒子在一旁忙着包裝剛剛烘焙好的茶葉。

  1952年,楊庭輝的父親創立茶行,從福建選料,自己加工出售。現在福建茶行是全港極少數仍然保留自己烘焙工場的茶行之一,專做鐵觀音和水仙。楊庭輝説,只有真正保持傳統的焙茶技術,才能守住茶的靈魂。

  “長假游客多,就算24小時趕工也不夠賣,只能做多少賣多少,寧可沒有貨,也不能降低品質。如果買不到,他下次還可以來,如果買了不滿意,他以後就再也不來了。”楊庭輝説。

  楊庭輝回憶,1997年香港回歸之前,茶行的顧客除了香港本地人外,主要是日本人;回歸後,內地顧客成了主流。為招呼好越來越多的內地客人,他硬是逼自己聽普通話歌、看國語電視劇,終於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以前一句話都不會講,現在每天講普通話比廣東話還多。”

  福建茶行的店面和裝潢,40多年未曾改動,玻璃櫃、老茶箱、舊招牌、鐵樓梯,處處是時光的痕跡。有些茶罐,還是他父親創業時用過的。

  “早先總有客人抱怨店舖破破爛爛,可那時我們沒錢整修。後來越來越多的客人反倒勸:千萬別改,改了就沒這味了。”大家的喜歡讓他打消了翻修的念頭。

  於是,老店舖,老手藝,加上傳統的白紙包茶,成為福建茶行的印記。即便從來不做廣告不搞推銷,借助內地游客在社交媒體上的自發分享,來光顧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生意愈發興旺。

  從茶行出來左轉300米,是一家主營紫砂壺的舖子。老闆娘蘆立仙來自江蘇宜興,在香港打拼了近20年,這間位於皇后大道中的店面已經開了13年。此地是香港熱門地段,逢節假日更是人流如織。

  “今天生意不錯,已經賣了1萬多塊。”蘆立仙説。除游客之外,本地買家也顯著增多,她認為這與香港今年以來經濟持續回暖、股市連創新高不無關係。

  蘆立仙16歲中學畢業隨祖母學做豆腐,兩年後偶然接觸紫砂,用做豆腐的手藝做茶壺,不能不説是天賦異稟。後來她與丈夫共同經營紫砂生意,並把店開到了香港。商海沉浮,前兩年不少在香港做生意的朋友都選擇了其他行業,她也關掉了一家分店,如今終於迎來事業的又一春。“最難的時候,我也咬牙守住這間鋪。因為我對自己有信心,也對香港有信心。”

  蘆立仙的逸品紫砂店旁邊,名店林立,有小熊餅乾店和英記茶行等。“我們這一帶舖子沒有租不出去的,家家生意都好,很多還是有幾十年歷史的老字號。我也會將這家店一直開下去。”

  從蘆立仙的紫砂店步行不到10分鐘,便是被稱為香港“懷舊茶樓”的六安居,其前身為百年老店蓮香居,至今仍保留傳統點心手推車。在電梯裏迎接客人的,是70多歲的榮叔。他出身市井,祖上四代在街市賣雞,後來與友人合資經營蓮香居,如今是六安居的主要股東。榮叔白髮蒼蒼,穿着樸素簡單,沒有絲毫的老闆架子。

  餐廳兩層座無虛席,我們與一家三代港人“拼桌”。老奶奶説,點心推車越來越難以見到,來這裡,才能找回以前飲茶的感覺。鄰桌是兩位上海姑娘,已在香港玩了4天。“香港和上海,各有各的好。走在香港的街頭,突然找到了看港片的感覺,那種感覺非常美好。”其中一個姑娘説。

  六安居的一樓為中秋節推出了自營品牌月餅,買月餅還送精選茶包。不過,櫃&裏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頗有年代感的“六安茶”。其中2003年的六安籃茶,一小籃就賣到了480港幣(約439元人民幣)。

  據稱,六安籃茶産自安徽六安,緊壓後以竹籃盛裝,故稱六安籃茶,在香港、粵東、東南亞頗負盛名,有“聖茶”的美譽。由於六安茶並不在菜單之上,我們選擇了普洱,褐紅的茶湯徐徐傾出,就着幾樣精巧的點心,一個假日午後,就這樣悄然過去了。(王子江)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