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8日,日軍進攻香港。抵抗僅持續18天,駐港英軍投降,香港淪陷。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裏,是誰在堅持抗日?書寫了怎樣的英雄史詩?如今,這段歷史又是如何被悉心守護的?新華社四集微紀錄片《香港,不曾忘卻的抗戰記憶》,帶你跨越時空,重溫那些動人心魄的香江傳奇。
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戰士林珍,8歲時加入遊擊隊,成為一名“小鬼通訊員”。年幼的她常把情報卷成火柴棒藏在衣襟,或是混在水果籃裏傳遞。由於靈活機變,她送的情報一次也沒有被截獲過。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香港抗戰歷史,今年已經90歲的林珍在歷史遺跡與校園間奔走宣講,成為講述抗戰故事的“火炬手”。“大家要努力,把抗戰精神傳承下來。”她説。
如今,“小鬼通訊員”林珍的故事還以一種特別的方式走進香港校園。學生可以和林珍等抗戰老戰士AI對話,並在老師指導下,通過專題展板、練習冊等配套資源,增進對抗戰歷史的理解。“我在她身上學到了愛國、堅韌與勇敢。”拔萃女書院中三學生陳霈琦説。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香港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統籌協調特區政府各相關政策局及部門舉辦系列紀念活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豐富市民的愛國主義教育體驗。
目前,香港已確立多處抗戰紀念設施,其中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和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已被列入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香港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組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李&&&&,希望社會各界繼續關心和支持抗戰歷史的研究與弘揚,共同守護這段可歌可泣的民族記憶。
從史料的持續挖掘,到遺址的保護修復,再到宣傳教育的不斷深入……香江的紅色記憶漸次被喚醒。三年零八個月,是香港沉重的苦難記憶,更鐫刻着不屈不撓、同仇敵愾的英雄史詩。中華民族從苦難中走來,更在苦難中奮起。偉大抗戰精神正穿越時空,成為激勵中華兒女砥礪前行的強大力量。
編導:李俞輝、查文曄、李小卉
記者:查文曄、李俞輝、閻月巧
參與:許淑敏
攝像:許朗軒、劉展威、梁嘉駿
配音:王帥龍
包裝:李小卉、鄧冰雪、李俞輝
鳴謝:香港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香港拔萃女書院、香港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遊擊戰士聯誼會
新華社音視頻部
新華社亞太總分社
聯合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