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7月2日電(記者於也童)“從小就聽家里長輩説起您的事跡,今天終於來到您的墓前,為您獻上一枝花,也想讓您看看這面在天安門廣場升起過的國旗……”7月2日,站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志願軍烈士吳國璋的墓前,香港培僑中學初三學生匡振尹深深鞠了一躬。
香港培僑中學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批升起五星紅旗的香港學校之一,建校以來培養了大批愛國愛港人才。抗美援朝期間,學校有20多位學生報名參軍,為保家衛國踏上戰場。
7月2日,在瀋陽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香港培僑中學的師生在紀念碑前展示五星紅旗。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7月1日,適逢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紀念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贈予香港培僑中學師生一份珍貴禮物——一面曾在天安門廣場升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受贈國旗後,16名培僑中學學生在校長和老師的帶領下赴瀋陽、丹東的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沈飛航空博覽園、丹東鴨綠江畔等地游學。
2日,香港培僑中學師生來到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他們將那面珍貴的國旗帶到烈士紀念碑前,並敬獻花籃。“我們會把這面國旗再帶回香港,讓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根植在每個學生心中。”校長伍煥傑説。
7月2日,在瀋陽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香港培僑中學校長伍煥傑和學生一起向烈士墓獻花。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記者採訪發現,很多學生並不是第一次來到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2024年11月28日,搭載着43位志願軍烈士遺骸的專機從韓國仁川起飛,降落在瀋陽桃仙國際機場。匡振尹和他的四名同學在現場,一起守候迎接烈士英靈回家。
“當時看到志願軍烈士們回家,我覺得很激動。”曾現場參加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安葬儀式的高二學生謝沛霖説,以前都是從書本上了解抗美援朝歷史,能夠親眼看到烈士遺骸歸國、親身站在烈士墓前,讓自己對那段歷史的了解更加深入、具體。
香港培僑中學創辦於1946年,最初生源主要是東南亞的華僑子弟。通過教育幫助他們了解中國國情,使他們成為新中國建設的支持力量,故定名為“培僑中學”。
7月2日,香港培僑中學的師生走進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緬懷英雄。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1949年以後,學生逐漸以本地生和僑鄉學生為主。幾十年來,學校在開展愛國教育方面從未停步。據介紹,培僑中學在日常教學中,注意給學生詳細介紹抗美援朝的歷史背景以及學校校友參軍報國的故事,增進學生的家國情懷。
“我的曾祖父和吳國璋烈士在一個部隊,他們曾一起並肩戰鬥,小時候,長輩常常會給我講起戰場上的事,聽到有一些志願軍戰士,哪怕隊友已經全部犧牲,還是堅守陣地到最後一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匡振尹説。
“國家有事,挺身而出,前輩們的足跡是我們學習的方向。”高二學生李文軒説,“我們要學習和繼承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和忠誠,好好學習,成為棟樑,用行動回饋社會、報效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