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博物館探訪講解員的“走心密碼”-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05 21:12:07
來源:新華網

我在博物館探訪講解員的“走心密碼”

字體:

  新華社重慶5月5日電(記者周思宇、沙青、李曉婷)這個“五一”假期,大批游客走進博物館,感受旅行地的歷史文化魅力,不少熱門博物館“一票難求”,門票預約提前多天告罄。

  博物館變身打卡地“頂流”,越來越多觀眾開始告別“走馬觀花式”的參觀,熱衷於借助講解服務深入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當好一名講解員是不是“背詞就行”?如何用新潮語言“解碼”文物?記者走進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實地探訪講解員的“走心密碼”。

  “卡殼了,再來!”提前一晚“預習”過講解詞的記者,站在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烏楊漢闕前,仍是意外狀況頻出。

  指向文物時手部姿勢怎樣擺、講解詞怎麼説得有感情、如何因人施“講”……作為記者一日體驗的“師傅”,博物館講解員徐瑞在一旁耐心示範、指導。

  當好文博講解員,背詞是第一步。記者看到,在徐瑞的辦公桌上,一摞摞講解詞稿件被翻得卷邊,每一頁都用不同顏色的筆做出了密密麻麻的註解。

  “‘背詞就行’是對講解員職業認知的一個誤區,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內化,既要把講解詞讀薄,又要將它讀厚,考驗的是腦力和共情力。”徐瑞介紹,每位講解員在實際工作中都會不斷復盤、總結、擴充,站在不同年齡、地區觀眾的角度去思考,在靈活運用講解詞的基礎上,讓他們更加了解博物館所蘊含的魅力。

  徐瑞正在為觀眾講解《壯麗三峽》展廳。新華社發

  “90後”講解員徐瑞,已在三峽博物館工作了8個年頭。非播音主持、也非歷史等專業“科班出身”的她,在博物館的培養下,憑藉日復一日的堅持和勤奮,成長為一名“金牌講解員”,多次參與國家級大型展覽的講解服務。

  “從團隊裏最小的成員,變成傳幫帶的師傅,千言萬語化作一個詞——熱愛。”徐瑞説,講解員每天要面對來自五湖四海的觀眾,在短短的一兩小時內,自己要盡量成為展品與觀眾之間的“一座橋梁”,讓更多人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從悠久的歷史文化中汲取力量。

  雖然與大多數觀眾僅一面之緣,但是他們對講解的認可,如繁星一般點亮了徐瑞的職業生涯。

  “2019年被借調參與大型展覽期間,我向觀眾講解故事時,有位大叔在展板前駐足良久,眼眶聽得濕潤了。這些反饋很微小,但很珍貴,觀眾們給我亮起了一盞盞燈塔,我才能把這條路堅定地走下去。”

  近兩年,三峽博物館的專職講解員隊伍開始有了“00後”的身影。和徐瑞一樣,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到講解員的隊伍中,為“文博熱”再添一把火。

  數據顯示,2024年,三峽博物館169名各類講解員共提供人工講解服務39711場次,服務觀眾186.3萬餘人次,實現館內常設展覽、大型臨展人工講解全覆蓋。

  三峽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除常規的線下講解外,博物館還為青年講解員提供了多元化的展示&&,通過開闢智慧講解專欄,錄製語音導覽和VR真人講解視頻等方式,錘煉講解員基本功,加強鏡頭語言表達能力。

  暮色降臨時,記者結束了一日講解員體驗,徐瑞又回到辦公室,繼續和同事們研討新展的講解詞細節。

  “講解員的工作不是一個人的戰鬥,而是一個團隊的力量。”徐瑞説,自己將當好新生代講解員們的“前輩”,和大家齊心協力打磨好講解詞,在一次次用心講解中不斷精進,為講好文博故事貢獻青年力量。(參與采寫:楊仕彥)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