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在河西走廊西端的甘肅省阿克塞縣小蘇幹湖濕地,大天鵝在一處水域游弋覓食(無人機照片)。
初冬時節,作為候鳥遷徙的中亞通道和東亞—澳大利亞通道兩條線路的重要中轉站,河西走廊吸引了大量候鳥在此停歇休憩、越冬棲息。
河西走廊地處甘肅省西北部,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最寬處近200公里,最狹窄處僅數公里。得益於祁連山冰雪融水的滋養,這條狹長走廊中形成了片片綠洲。區域內河流、湖泊、濕地與人工庫塘星羅棋佈,為候鳥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和豐富的食物資源,使這裡成為我國西北候鳥遷徙路線上不可或缺的“生態驛站”。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11月13日,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鸛在飛翔。
初冬時節,位於山東省東營市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迎來大批越冬候鳥。每逢秋冬候鳥遷徙季,這裡便成為鳥類天堂,萬鳥翔集,場面蔚為壯觀。據了解,每年有超過200種候鳥在此繁殖、越冬和遷徙停歇。
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pagebreak

11月13日,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越冬候鳥在飛翔。
初冬時節,位於山東省東營市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迎來大批越冬候鳥。每逢秋冬候鳥遷徙季,這裡便成為鳥類天堂,萬鳥翔集,場面蔚為壯觀。據了解,每年有超過200種候鳥在此繁殖、越冬和遷徙停歇。
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11月14日,在河西走廊西端的甘肅省阿克塞縣小蘇幹湖濕地,大天鵝在一處水域游弋覓食(無人機照片)。
初冬時節,作為候鳥遷徙的中亞通道和東亞—澳大利亞通道兩條線路的重要中轉站,河西走廊吸引了大量候鳥在此停歇休憩、越冬棲息。
河西走廊地處甘肅省西北部,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最寬處近200公里,最狹窄處僅數公里。得益於祁連山冰雪融水的滋養,這條狹長走廊中形成了片片綠洲。區域內河流、湖泊、濕地與人工庫塘星羅棋佈,為候鳥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和豐富的食物資源,使這裡成為我國西北候鳥遷徙路線上不可或缺的“生態驛站”。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pagebreak

這是11月23日在西藏拉薩市林周縣拍攝的越冬候鳥。
冬日時節,拉薩市林周縣迎來大批越冬候鳥,黑頸鶴、斑頭雁、赤麻鴨等候鳥在河谷、湖泊等地覓食、休憩。
新華社記者 李鍵 攝

11月12日,赤麻鴨等鳥類在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段一處湖泊休憩覓食。
入冬以來,大批候鳥陸續飛抵位於甘肅省張掖市的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段休憩覓食。作為全球9條候鳥遷徙通道之一的中亞通道的重要中轉站,每年約有18萬至25萬隻水禽在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集結、停歇。
新華社記者 張智敏 攝pagebreak

11月8日,候鳥在寧夏平羅天河灣國家濕地公園棲息覓食(無人機照片)。
寧夏平羅天河灣國家濕地公園位於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境內,緊鄰黃河,是黃河流域重要的生態屏障。隨着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如今這裡已成為候鳥的棲息樂園。近年來,平羅縣加大對黃河濕地的保護力度,科學系統推進濕地生態修復治理,通過智能監測平台,及專業巡防隊伍開展全天候巡查的方式,織密生態防護網絡,守護候鳥家園。
新華社發(岳昌鴻攝)

11月20日,天鵝在密雲水庫流域的清水河中棲息。
近期,北京密雲水庫遷徙候鳥數量持續攀升,上萬隻天鵝、豆雁、赤麻鴨、灰鶴等候鳥棲息在密雲水庫流域大小河流中。密雲水庫是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線路上重要的中轉站和棲息點,密雲水庫管理處開展了候鳥動態監測、食源補給、鳥類棲息淺灘修復、救助受傷體弱候鳥、引導文明觀鳥等一系列管護措施,全方位守護候鳥遷徙“生態服務區”
新華社發(李逸飛攝)pagebreak

11月12日,在河西走廊中部的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段,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黑鸛在一處濕地淺灘覓食。
初冬時節,作為候鳥遷徙的中亞通道和東亞—澳大利亞通道兩條線路的重要中轉站,河西走廊吸引了大量候鳥在此停歇休憩、越冬棲息。
河西走廊地處甘肅省西北部,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最寬處近200公里,最狹窄處僅數公里。得益於祁連山冰雪融水的滋養,這條狹長走廊中形成了片片綠洲。區域內河流、湖泊、濕地與人工庫塘星羅棋佈,為候鳥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和豐富的食物資源,使這裡成為我國西北候鳥遷徙路線上不可或缺的“生態驛站”。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這是11月23日在西藏拉薩市林周縣拍攝的越冬候鳥。
冬日時節,拉薩市林周縣迎來大批越冬候鳥,黑頸鶴、斑頭雁、赤麻鴨等候鳥在河谷、湖泊等地覓食、休憩。
新華社記者 李鍵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