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財經觀察丨微短劇産業進階-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1/10 10:17:1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財經觀察丨微短劇産業進階

字體:

  新華網北京11月10日電 題:微短劇産業進階

  新華網記者楊光

  2024年微短劇市場規模突破500億元,今年市場規模有望在去年基礎上實現更大突破。

  繁榮背後,是行業從“流量為王”到“價值為王”的變革。微短劇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未來又將迎來怎樣的新趨勢?我們用五個關鍵詞透視其發展格局。

  精品化:從“成本洼地”到“品質高地”

  “微短劇時間雖短,但內容不能短,品質不能打折。”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韓冬説。精品化已從可選項變為生存的必選項。

  過去一年,行業經歷了劇烈的“品質洗牌”。紅果短劇總編輯樂力透露,&&年內已三次大幅提升審核標準,倒逼創作者摒棄獵奇套路,轉向打磨劇本邏輯與人物塑造。點眾科技執行總裁李江則以親身經歷描繪了行業升級的軌跡:“2022年我們用手機拍一部短劇成本約5萬元,如今一部精品短劇投入已達150萬元。”廠牌“馬廄製片廠”出品的《盛夏芬德拉》以電影級質感實現了上線十幾天播放量破30億的成績,證明了優質內容的市場號召力。

  這樣的轉變直接反映在産業鏈的各個環節。製作端,傳統影視公司紛紛入局,將長劇的工業化標準、精細打磨注入微短劇生産。完美世界高級副總裁曾映雪介紹説,《弄潮》為還原80年代場景赴湖南紡織廠采風,演員全程學習方言,正是長視頻匠心精神下沉的縮影。消費端,用戶審美快速提升,對粗製濫造的容忍度急劇下降。多位&&負責人&&,隨着用戶審美的提升,市場已展現出為高質量內容付費的強烈意願,這為微短劇的精品化轉型提供了直接動力。

  圖為短劇《盛夏芬德拉》《弄潮》海報

  微短劇市場正從“成本洼地”的流量競爭,轉向“品質高地”的價值競爭。

  跨界融合:“微短劇+”激活産業乘數效應

  從目前市場發展現狀來看,微短劇的價值遠不止於內容傳播,更在於其鏈結多領域的乘數效應,“微短劇+”模式正在千行百業落地生根。

  快手磁力引擎內容消費業務負責人米娜介紹了與德克士、必勝客等品牌的定制劇案例,將産品賣點自然融入劇情,撬動4.5億話題曝光,實現了“品效合一”。文旅融合模式同樣火熱,容量短劇副總裁胡朝清&&,他們正推進“一劇一線一特色”項目,打造“帶你去個好地方”系列,將內容與地方文旅資源深度綁定。

  微短劇的“跨界”優勢源於其形式:輕量化、易傳播、強情感鏈結。它能夠以較低成本為傳統行業進行“情感化、故事化”的營銷賦能。此外,“長短聯動”是內容産業內部的另一重要融合。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楊海濤以《唐朝詭事錄》為例,強調長劇與微短劇應“平視甚至共創”,通過矩陣式開發延長IP生命周期,實現用戶價值最大化。芒果TV則通過“熱點劇場”將《乘風破浪的姐姐》等綜藝IP衍生為微短劇,實現流量共享與價值共振。

  圖為《唐朝詭事錄》衍生短劇《唐詭奇譚》、《乘風破浪的姐姐》衍生短劇《乘風2025之三十而勵》海報

  微短劇突破了單一內容形態,成為一個鏈結用戶、品牌、地方與文化的媒介,其商業模式也從單一的付費投流,拓展至分賬、品牌合作、産業帶動等多元路徑。

  技術賦能:AI成為提質增效的重要工具

  技術是精品化的“加速器”,曾經僅是遙遠概念的AIGC,如今早已在微短劇市場落地,成為創作與運營的重要工具。

  在創作端,AIGC輔助編劇、自動生成分鏡已成為很多短劇公司的標準流程;在用戶側,一些視頻&&通過眼動儀、皮膚電等技術“讓用戶情緒可視化”,反哺內容優化;在體驗端,互動劇、個性化彈幕等技術提升了用戶的參與感。據行業估算,AI的廣泛應用能使微短劇前期策劃效率提升50%以上,後期製作成本下降30%。

  AI帶來的商業價值也在井噴式擴大。據醬油文化創始人黃浩南透露,AI生成的漫劇市場付費規模(日流水)已從年初的100萬飆升至目前的2000萬,AIGC不僅極大降低了動畫、玄幻等高風險題材的製作門檻,更在避免題材同質化上發揮關鍵作用。技術不再是輔助工具,而是與創意並列的生産力核心,它正在重塑從創意産生到商業變現的每一個環節。

  人文為本:從“情緒消費”到“情感共鳴”

  當行業度過最初的流量至上時期,微短劇市場已不再滿足於淺層爽感的“情緒表達”,轉而追求能與用戶建立深層連接的“情感共鳴”。

  根據紅果短劇&&觀察,凡是情感刻畫細膩的作品,其用戶評論數都會非常高,用戶粘性和停留時長也顯著提升。這反映了用戶需求的升級:從最初的“即時解饞”到渴望“營養與回味”。北京長信影視董事長郭靖宇&&:“情緒共鳴是喜怒哀樂,情感共鳴是讓觀眾在深層情感中看到自己、理解自己、感動自己。”容量短劇副總裁胡朝清認為,精品創作應回歸“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笑有淚的小人物、有愛有夢的真生活”。

  一批兼具社會關懷與文化底蘊的作品成為市場新寵,如聚焦街道辦工作的《西城無小事》、傳承非遺文化的《儺戲》等。中國廣電聯合會發布了包括《火神七日》《山河棋語》在內的四部中國傳統文化系列微短劇,將傳統文化借由微短劇的形態,打通與年輕觀眾的情感共鳴。

  圖為短劇《西城無小事》《儺戲》海報

  不難預見,未來微短劇的競爭力,將從“衝突密度”轉向“情感深度”,其承擔的角色也將從“情緒快消品”過渡為“時代文化的記錄者與傳播者”。

 出海提速:從“文化試水”到“全球戰略”

  從簡單的譯製輸出,到針對海外市場定制開發,微短劇出海已進入“全球本土化”的2.0階段。

  據了解,一些頭部短劇公司如九州文化、點眾科技等,均在海外建立了本土團隊;出海渠道從YouTube等大眾&&,轉向專門面向海外的短劇App,山海星辰文化等公司成立了自己的海外短劇&&,登陸了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海題材從古裝、言情等傳統優勢類目,向都市、懸疑、現實主義等多元類型拓展。微短劇正憑藉其輕快、強情節、易理解的特點,成為打通全球市場的高效文化載體。

  九州文化聯合創始人仲佳奇透露:“我們去年一年上線300-500部海外本土拍攝劇,1500-2000部國産劇譯製出海。”這組數據揭示了出海業務的巨大體量和成熟模式。微短劇不僅是國內文化消費的熱點,更已成為中國文化出海的一支“輕騎兵”。

  精品化確立了內容的標準,跨界融合拓展了産業的邊界,技術賦能提供了進化的引擎,人文為本回歸了創作的本源,出海提速打開了增長的天空。當行業不再對流量焦慮,當創作者的匠心得到市場的反饋,微短劇便能擺脫浮躁,成長為一種堅實的文化力量,在方寸之間承載時代的精神。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