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國秋糧收穫已近尾聲,全年糧食有望再獲豐收。在山東、安徽等糧食主産區,秋播秋種正在同步推進,田間地頭大馬力拖拉機轟隆作響,空氣中瀰漫着新翻泥土的氣息。
“十四五”以來,我國糧食産量邁上新&階,14億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面向“十五五”,《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錨定“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系列部署,要求提升農業綜合産能和質量效益,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産業。在業內人士看來,隨着農業現代化不斷向前推進,智能農機、農産品冷鏈物流等多産業將迎來更大發展空間。
解決好14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農業發展的頭等大事。去年,全國糧食産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目前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達500公斤,做到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與此同時,我國農業結構不斷優化。針對大豆油料等進口量比較大的品種,我國堅持不懈提升國內産能。去年,大豆自給率比2020年提高了4個百分點,食用植物油自給率提高了近5個百分點。
“‘十四五’時期,農業為穩住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堅實支撐,也為應對國內外複雜形勢贏得了戰略主動。”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産業發展研究室副主任張哲晰&&,然而,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存在農業發展基礎不牢固、生産效率相對偏低、産業鏈條延伸不足、綜合效益偏低、國際競爭力不強等現實問題。
“農業農村現代化關係中國式現代化全局和成色,是需要優先補上的最大短板。”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説。面向“十五五”,《建議》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在推進路徑上,《建議》將“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和質量效益”放在突出位置,提出堅持産量産能、生産生態、增産增收一起抓,統籌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産業。
張哲晰&&,“生産能力”主要指的是糧食等重要農産品供給保障能力,強調的是産得出、供得上的基礎性保障能力;“質量效益”則是在保障生産能力的基礎上,追求農業發展的更高層次目標,關注的是産得優、賣得好的價值實現能力。“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必須統籌抓好産量與産能、生産與生態、增産與增收,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産業。
糧食穩産增産,根本出路在科技。農業現代化的關鍵還在於科技進步和創新。從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到推進高端智能、丘陵山區適用農機裝備研發應用,《建議》一系列部署落實落細。
截至去年底,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63.2%,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5%,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在生産一線,大馬力拖拉機、打包採棉機、大喂入量穀物聯合收割機、精量播種機等先進適用農機都已成功應用。在日前舉行的2025中國國際農機展上,濰柴雷沃、一拖集團等多家企業的高端智能農機紛紛亮相,展現了我國在農機裝備領域的最新突破。
展望“十五五”,推進農業現代化,仍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瞄準國際前沿、立足産業需求,緊盯高産優質品種、高效節水技術、高端智能及丘陵山區適用農機裝備等急需領域,加快關鍵技術裝備攻關和集成熟化,促進創新鏈産業鏈深度融合,促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集成增效。”農業農村部部長韓俊説。
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産業,還要依託農業農村特色資源,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全鏈條推進農業産業體系升級,提升農業綜合效益。
在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看來,冷鏈物流是當前農業産業鏈條中的明顯短板。未來,隨着電商發展,農産品冷鏈物流行業有很大發展空間。
“生鮮供應鏈基礎設施和管理能力是提升流通效率的關鍵,也是我國農業産業化的重要保障。我國冷鏈物流建設依然不足、科技化水平較低,帶來較高的農産品流通損耗。”劉永好説,未來,新希望將持續加大冷鏈物流投資建設,提升冷鏈産業數字化、産業化水平。
“十五五”時期,隨着進一步強基礎、補短板、攻難題、提質效,農業農村發展的基礎將更加堅實,前景將更加光明。(記者 汪子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