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10月29日電 題:芝山村“蝶變”
新華社記者沈汝發
10月29日,南京市溧水區晶橋鎮芝山村的稻田裏,3&收割機同時作業,收割、脫粒、裝車,金黃的稻穀如流水般注入隨行的運糧車。“今年畝産預計達600公斤,相比去年增産100公斤左右。”芝山村黨總支書記李其軍高興地説。
這片看似普通的稻田其實是以“炭基農業”模式打造的“零碳田園”。今年5月,南京市農業農村局在這裡啟動建設“零碳田園”,為南京農業綠色發展探路。
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潘根興教授是芝山村“零碳田園”的技術團隊負責人。“原來土壤板結、酸化現象比較嚴重,通過採用我們團隊自主研發的技術,施用炭基有機肥,可對土壤進行改良。”潘根興介紹説,“這種肥料富含微孔,能顯著優化土壤結構,提升土壤固碳能力,有效抵消水稻生産碳排放,最終達成農田生態系統的碳平衡。”
“炭基有機肥是將村裏養豬場排放的糞便進行乾濕分離後,和生物質炭、秸稈炭等一起加工,再添加微量元素而成。”李其軍告訴記者,村裏養豬場存欄5萬頭豬,糞便處理不好就會造成環境污染,“潘根興團隊製作的炭基有機肥既解決了糞便污染問題,又肥了土壤,一舉兩得。”
施用炭基有機肥後,芝山村“零碳田園”實現經濟、環境“雙提升”。不僅減少了傳統化肥的使用,美化了環境,而且水稻施用後更加粗壯,品質和産量都大大提高。“芝山富硒大米一斤可賣到8元,是改良前的兩倍多。今年新米還沒上市就收到不少訂單,大米不愁賣。”李其軍説。
“零碳田園”是芝山村綠色、低碳發展的一個縮影。芝山村許多居民屋頂都安裝了光伏板,使用綠色電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據國網南京市溧水區供電公司介紹,該村有123戶居民安裝了光伏發電設備,總容量達1997千瓦,日發電量約1萬度。
“光伏發電,不僅成本低,而且低碳環保。”養殖戶老張説,“除了滿足自家生産需要,多餘電力還能併入電網,再多一份收入。”
記者行走在芝山村,環境優美,景色怡人。但昔日的芝山村環境卻是出了名的臟亂差。“村裏當時開了許多石灰石礦場,到處是粉塵。一放炮,整個村都在抖。”李其軍説,後來村裏將不達標的私人採礦企業全部關停,並開展人居環境改造,走上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記者了解到,隨着環境的改善,芝山村每年定期舉辦春日品螺螄游園會、插秧比賽等農業主題文化活動,打造沉浸式、全景式農業景觀,吸引了許多游客前來打卡、旅游,年接待游客達30萬人次。
如今的芝山村正在打造集農業生産、觀光休閒、科普教育等功能於一體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村。據李其軍介紹,2024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340多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近4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