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的廣州地鐵8號線,充滿國際氣息。
10月16日9時不到,車廂裏擠滿了人。與往日不同的是,來自不同地區和國家的人匯聚在高速行駛的地鐵列車上,彼此交流中夾雜着不同的語言和多樣的手勢。
他們不遠千里甚至萬里來到中國,絕非單單為了“City Walk”,更為奔赴“中國第一展”——廣交會。因為他們相信,再便捷的網上通信,也比不上一次握手,一次面對面的交談。
廣交會的魔力有多大?據主辦方介紹,10月15日開幕的第138屆廣交會預計有20多萬名境外採購商赴約。
站在車廂裏手握扶手的意大利採購商陳真就是其中一員。他身穿一塵不染的白襯衣,戴着銀色耳釘,交談時始終面帶微笑。
“我已經在中國生活6年了,算是‘半個中國人’了。”陳真開門見山,去年,他在中國成立了一家諮詢公司,專門幫助供應商對接海外市場。“如今想在供應鏈上繞開中國,幾乎是不可能的。”
陳真告訴記者,中國製造業這幾年的變化堪稱“質的飛躍”。“我聽説有些工廠已經實現‘黑燈生産’——全程由機器人運作,無需照明,能24小時運轉。”説到這兒,他笑着攤開手,“這太不可思議了。”
“下一站,琶洲。”地鐵廣播響起,陳真熟練地朝車門靠近,臨走前笑道:“我真的覺得自己更像中國人——我太喜歡中餐了,炒飯、炒麵,各種菜係,都非常美味。”
索赫娜·姆巴耶背着雙肩包,墨鏡架在額頭上,梳着小辮。她是塞內加爾人,在加拿大經營包裝業務,此行旨在搭建中國與加拿大之間的業務橋梁。
姆巴耶坦言:“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廣交會,這裡的機遇遠超我的想象。説實話,我有點後悔沒早點來,這是唯一的遺憾。展館大得驚人,體驗太棒了,雖然昨天逛了一天,很累,但值得,所以今天我又來了。”
“今天是我第一次在中國坐地鐵,還好有熱心人指路,一切順利。”説罷,車門閉合間,姆巴耶匆匆下車,躍入觀展的人潮。
姆巴耶計劃在中國待一個月,還要到中國其他城市走走逛逛,做一個“隨性旅行者”。
來自格魯吉亞的安佐爾和格奧爾基叔侄是廣交會的“老朋友”。安佐爾已連續參加20屆廣交會,侄子格奧爾基從6年前開始隨行。兩人在格魯吉亞經營一家家族式電器貿易企業,各式家電都是他們的主營産品。
10月16日,通往廣交會展館的地鐵上有不少外國採購商。新華社記者王軍偉 攝
多年的往來,讓安佐爾見證了中國製造的躍遷。“雖然每年都來廣交會,但每次都能發現新的驚喜。”他説。
“中國人在經營、製造和管理方面越來越專業。”格奧爾基補充説,“他們勤奮、積極、開放,我非常享受與中國夥伴合作。”
“我們來這裡不僅是為了解最新技術動態,更珍惜與中國夥伴面對面交流、推進合作的機會。”關於這點,叔侄倆有着共識。
車廂裏,來自烏拉圭的萊昂納多談起中國如數家珍。來華20多次,他游歷過眾多中國城市,問及對中國的印象,他什麼也沒説,只回以一個豎起的大拇指。
不遠處,來自巴基斯坦的穆罕默德·特魯正翻看著手機裏第一天收到的多家公司報價,“我很確定我會下單,但目前還在比較之中”。
來自俄羅斯的麗莎是第4次參加廣交會,作為一家俄羅斯企業的採購助理,她曾在北京理工大學就讀……
有人來看故友,有人尋找新夥伴;有人捕捉行業動態,有人洞悉科技前沿。飛馳的列車載着全球生意人廣交世界好友,貫穿起全球貿易的脈搏。他們共同奔赴的,是同一個坐標——第138屆廣交會。
正如陳真所説:“在廣交會,你能找到任何你想要的東西。”也許,這就是中國製造的底氣。
不知像陳真這樣的年輕採購商們是否知道,廣交會從1957年首屆算起,已經連續舉辦69年,從未間斷,歷久彌新。
廣州地鐵8號線,從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流動的貿易世界,一個向全球從容張開懷抱的中國。(記者王軍偉、仇清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