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的山西呂梁,曾是革命老區,這裡流傳着《呂梁英雄傳》的故事。長期以來,煤炭是呂梁的支柱産業。如今,呂梁依託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打造了100個鄉村旅游重點村,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在溝壑縱橫間書寫綠色轉型的新篇章。
老區實現綠色轉型
過去的呂梁,常常被“山荒、河干、煤灰多”的“標籤”所困擾;如今,呂梁的森林覆蓋率以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遞增,達到24.1%,林草覆蓋率高達75%,已成為一個天然氧吧。
沿呂梁市區東行30公里,就來到了骨脊山腳下的大東溝風景區,這裡茂密的松林、如茵的草甸猶如從山水畫裏拓印出來的一般。當人們步入幽靜的山谷,便能感受到微風拂面帶來的清爽。
大東溝不止有自然風景,還有以“露營”為支點、撬動起“旅游+”的多元場景。每逢周末,營地的戶外自助燒烤區飄起煙火氣,與民謠歌手的彈唱交織;餐廳的地下空間裏,游客圍坐品嘗用山野食材烹制的自助火鍋,落地窗外的景觀自成天然背景墻。
近年來,露營正成為游客親近自然的新型休閒方式。呂梁市離石區文旅集團黨委書記居偉介紹,鄉村露營不僅有助於延長游客的停留時間,還能增加村集體的收入,同時,還可以探索“露營+體育”“露營+研學”等多元化發展模式。
據統計,2024年大東溝景區累計接待游客65萬人次,2025年“五一”期間接待游客9.6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節節攀升。
站在骨脊山遠眺,大東溝的帳篷如繁星散落林間,直升機的轟鳴聲掠過山巔。“早知大東溝,何必去歐洲”這句宣傳語讓游客津津樂道,來過的游客都感慨,這裡的細節最打動人。發展鄉村旅游,靠的就是品質與細節。
古村新生活力四射
“青磚黛瓦馬頭墻,翹角飛檐長石條”,這是清代古民居張家塔村的剪影。36座院落、252孔窯洞靜立山間,這些歷經滄桑的土坯磚石房,經過修繕改造後已煥然一新。1600多米長的地下甬道如隱秘脈絡,串聯起家家戶戶。
過去,張家塔是偏居一隅的古老村落。如今,隨着鄉村旅游的興起,非遺剪紙、面塑技藝、舞獅社火等每年吸引幾十萬人次游客慕名而來。越來越多的影視劇、紀錄片、民俗藝術宣傳片開始走進張家塔村進行取景和製作。藝術家們也紛紛來到張家塔村,用畫筆與鏡頭定格村莊的古韻幽情。中國青綠山水畫院院長顧大明説:“這是我第四次來張家塔村了,這裡的古民居以及周邊的自然風光都是山水畫的好題材。”
張家塔村民從逐漸紅火起來的旅游業中嗅到了新商機。今年70歲的趙繼蘭祖祖輩輩都住在張家塔村,靠種地為生,自從村裏搞起了旅游業,她就開始賣飲料和小吃,掙到的錢比種地多。“雖然年紀大了,但我閒不住,我是村裏第一個賣小吃的。”提起這件事,趙繼蘭頗為自豪,“今年五一期間,我一天就掙了四五百塊錢。”
張家塔村從歷史深處走來,成為傳統村落保護的鮮活樣本。張家塔村黨支部書記王軍峰説,要讓傳統文化留下來、活起來,就既要留得住鄉愁,也要鼓得起腰包。
文旅紅利興業富民
呂梁離石區依託地方特色,構建起集文化體驗、休閒觀光與研學游覽於一體的鄉村振興示範區,探索出了設施農業與鄉村休閒旅游協同發展的新路徑。在王營莊文旅小鎮,沙漠展與研學館吸引眾多家長和學生前來打卡;在明清古建村落彩家莊,15座青磚灰瓦民宿院落修舊如舊,保留古韻的同時配備了現代衛浴設施,9個院落則打造成集餐飲、文創和多元化服務於一體的特色區域,讓古老村落煥發出現代文旅活力;王營莊氣膜滑冰館作為全國冰壺比賽山西賽區指定場館,全年推出的冰壺體驗課吸引青少年紛至沓來,實現“夏季避暑、冬季玩冰”的全季運營。
呂梁的鄉村旅游實踐證明,只要立足自身資源稟賦、找準發展路徑,鄉村旅游完全可以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2025年上半年重大節假日期間,呂梁市100個重點村累計接待游客約256萬人次,實現旅游營收約2600萬元,直接帶動就業8300餘人次。
此外,呂梁山區氣候涼爽,適合中溫型食用菌生長。通過野生採摘和人工栽培交融發展,呂梁形成了以香菇、木耳為主,珍稀品種羊肚菌、白木耳、赤松茸等多樣發展的格局,食用菌産業成為呂梁深入實施農業“特”“優”戰略的一項增收富民産業,帶動8717農戶戶均增收2萬餘元。
發展産業,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治本之策,也是鄉村振興的長遠之計。今年1月至6月,呂梁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6.5%,增速高於同期城鎮居民3.1個百分點。這一串串數字“數”説着呂梁發展的新傳奇。
從黃河之濱的磧口古鎮到呂梁山深處的紅色村莊,從傳統古村落的保護性開發到農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呂梁正探索出一條具有本地特色的鄉村旅游發展之路。呂梁市委書記孫大軍説,我們建設和美鄉村、保護傳統村落、傳承歷史文脈,就是要讓有特點、有文化、有山水、有鄉愁的村活起來、火起來,讓它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記者 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