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沿江而上,感受創新的時代脈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1 16:53:12
來源:新華社

記者手記:沿江而上,感受創新的時代脈動

字體:

  7月的最後一週,記者沿着長江溯江而上,從報道在上海舉辦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到調研長江沿線的水生態保護,一路聆聽時代脈搏,感受創新躍動。

  參觀者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展覽現場和一款機器狗互動(2025年7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浩明 攝

  黃浦江畔,AI之光閃耀上海外灘。大模型、機器人、智能駕駛的最新成果競相亮相,全球頂尖學者與企業家共話AI賦能。類似的感嘆不絕於耳:“我們每天都在和AI賽跑。”“創新的迭代遠超想象!”

  不僅有速度,更添了溫度。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從醫療診斷到災害預警,從無障礙技術到綠色計算,科技正努力回答“為誰創新”的命題。

  沿江而上,在位於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工作者守着一泓碧水,開展漁業聲學評估魚類資源,監測環境DNA技術監測生物群落,用監控點位與攝像頭編織“天眼地網”……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胡煒告訴記者,70多年來,幾代科學家扎根一線,積累了大量數據資料。長江十年禁漁實施前後的監測數據和研究成果,有力論證了十年禁漁的顯著成效,為今後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

  水生所科研監測結果顯示,長江禁漁工作成效明顯,魚類密度、主要物種種群數量、魚類繁殖量等魚類資源量指標顯著增加,魚類個體變大、種群小型化趨勢得到遏制,魚類物種組成改善、多樣性增加,旗艦物種長江江豚種群數量止跌回升,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逐步恢復。

  這是在位於湖北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館拍攝的江豚。新華社記者 胡喆 攝

  望著江豚頻現、魚兒暢游的粼粼波光,記者突然感到,這條哺育我們的江水正在經歷從“休養生息”到“生生不息”的關鍵時刻。科學家們正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回答着一個更為深刻的課題:如何給子孫後代留下一個更加生機勃勃的長江?

  再向西行,到了赤水河。作為長江上游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這裡自2017年1月1日起,率先實施為期10年的全面禁漁。

  幽深的赤水河谷,留下科研人員艱辛的足跡:魚類群落和資源調查、重建珍稀魚類種群、監測評估禁漁效果……

  最終,漁民“洗腳上岸”,魚群逐漸回歸,不捕河魚、不吃河鮮成為鄉親們的共識。甚至有一次,科研人員去河裏採集樣本時,還被老鄉錯認為非法捕撈者,主動報了警。

  回憶起這些點滴,已用17年青春丈量赤水河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劉飛笑得爽朗:“生態修復是百年大計,這些魚兒能長這麼大,我們的工作值了!”

  圖為赤水河岸邊。新華社記者 胡喆 攝

  江流萬里,無問東西。望著劉飛那一張風吹日曬的臉,記者又一次感到:創新在這裡被重新定義,它不以“日新月異”來計量,而以10年、20年,甚至百年為時間單位。

  從上海的“熱鬧”到赤水的“寧靜”,時代的潮水澎湃奔騰,交織出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畫卷。

  從算法的虛擬世界到魚類的真實江湖,創新的故事各異,初心如一:它是衝刺前沿的銳度,也是守護根基的厚度;是改變世界的力量,也是敬畏自然的本心。

  江水滔滔,進取不休!(記者 胡喆)

【糾錯】 【責任編輯:薛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