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 題:培育增長點、拓展新空間,權威部門解讀促進農産品消費新部署
新華社記者胡璐
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等十部門日前聯合印發促進農産品消費實施方案,按照優化供給端、創新流通端、激活市場端的政策思路提出一系列新舉措,順應農産品消費新趨勢、新特點,着力從變化中培育增長點、拓展新空間。
7月29日,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促進農産品消費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新華社記者陳曄華攝
如何看待並落實這些新舉措?在2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有關負責人對此進行了解讀。
優化綠色優質産品供給
“當前農産品消費更加注重品質化、個性化,消費者對品牌農産品以及新式飲品、功能性食品等加工産品需求快速增長。”農業農村部副部長江文勝説,針對這些趨勢,實施方案提出優化綠色優質産品供給,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不斷優化農業産業結構、産品結構、生産結構,發展優質特色農産品和服務。“十四五”以來,新認證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和地理標誌農産品3.6萬個,認證數量較“十三五”末增加70%,涵蓋米麵油、肉蛋奶、果菜茶、水産品等品類。每年向社會提供綠色優質農産品實物總量超過2億噸,2024年綠色食品銷售額達6097.8億元。
江文勝&&,農業農村部將從擴總量、促優質、拓渠道等方面繼續大力發展綠色優質農産品。具體包括加大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和地理標誌農産品培育力度;大力推廣應用綠色有機標準、綠色防控等技術,提高綠色優質農産品生産技術水平等。
食品工業上游承接米麵油、肉蛋奶、果菜茶等農産品種植養殖環節,下游拉動着人民群眾的日常飲食消費。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李強&&,將重點圍繞加快生物技術應用、打造特色食品産業集群、擴大食品消費等三方面持續發力,提升食品工業供需適配性,促進農産品消費提質升級。
隨着我國城鄉居民農産品消費需求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轉變,膳食結構的營養健康越來越受到關注。
對此,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雷劉功説,將研發推廣營養健康食譜,提升營養健康公共服務,並會同相關部門深入推進“健康飲食 合理膳食”專題科普,積極開展“減油、增豆、加奶”和“增加蔬菜水果、全穀物和水産品攝入”宣傳,引導城鄉居民調整飲食習慣和食物結構,讓老百姓能夠會選、會吃、吃出健康。
豐富農産品消費場景
到草莓園進行“沉浸式”採摘、武夷山茶農直播古茶樹認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僅關注農産品品質與安全,也關注社交屬性、精神文化等需求。實施方案提出,豐富農産品消費場景。
雷劉功&&,將按照實施方案部署,會同相關部門大力拓寬農産品消費渠道、豐富消費場景。如引導各地廣泛開展綠色優質農産品進商圈、進街區、進景區等主題活動,組織産地溯源直播、美食品鑒,提升消費體驗感和獲得感;充分利用展會聚集效應,推動形成以中國國際農産品交易會為引領、行業性展會為骨幹、綜合性展會為重點支撐的多層次産銷銜接、消費促進&&矩陣等。
“大力發展鄉村休閒旅游,既能激活鄉村資源、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又能促進城鄉要素流動、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塑造消費新場景、拓展消費新空間的重要途徑。”江文勝説。
2024年,我國休閒農業營業收入近9000億元,成為旅游業場景創新、業態融合最活躍的領域之一。一批新的網紅村走入大眾視野,營造新消費體驗、培育新消費業態。
江文勝&&,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強化金融政策支持,推進農業與文、旅、體、教深度融合,發展科普研學、非遺與農副産品加工體驗等新業態,帶動更多特色農産品、道地食材地産地銷,並深入挖掘鄉村資源,融入現代要素創新內容形式,創新“村字號”文體活動,紮實推動鄉村游購一體發展。
提升城鄉消費設施水平
我國是農産品生産和消費大國,每年僅生鮮農産品消費規模就高達10億噸。農産品流通水平直接影響消費品質。
商務部流通發展司一級巡視員張祥介紹説,近年來商務部加快農産品物流體系建設,截至2024年底,支持建設各類農産品冷鏈設施近2000萬立方米。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2024年全國農産品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15.8%。
雷劉功&&,“十四五”期間,農業農村部聚焦“最先一公里”,持續推進産地冷鏈物流網絡建設。實施中央財政冷鏈項目,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産地冷藏保鮮設施,新增庫容超過9800萬立方米。推進冷鏈重要節點建設,並推動産地市場規範化專業化發展。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優化産地冷鏈物流設施網絡,強化全鏈條協同融合,為農産品生産流通消費提供有力保障。”他説,正在研究制定“十五五”全國農産品産地市場體系發展規劃,重點就産地冷藏保鮮設施、預冷設施、産地冷鏈集配中心以及産後處理能力建設作出部署,並完善冷鏈技術服務體系。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江文勝説,將強化部門協同和社會協同,發揮地方主體作用,有力有效促進農産品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