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直郵”,發貨地卻在境內?記者調查海外直郵頻涉假亂象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12 07:56:19
來源:法治日報

“海外直郵”,發貨地卻在境內?記者調查海外直郵頻涉假亂象 

字體:

  “是我的錯覺嗎?××&&某商店海外直郵,瑕疵壞品率出奇高!”

  “快遞物流可以造假,國外路線想怎麼編就怎麼編!”

  “踩雷!代購的美國直郵蔻馳包包是假貨。”

  海外直郵,本應是消費者便捷獲取海外正品、享受價格優勢的一個通道:其承諾的原産地直髮、全程物流可溯、海關監管保障,讓“足不出戶購全球”觸手可及。然而,《法治日報》記者近日注意到,在社交&&上,關於“海外直郵”的“吐槽”與“避雷”帖比比皆是,海外直郵的真實性飽受質疑。

  為何海外直郵頻涉假貨問題?&&又該承擔何種責任?對此記者展開了調查。

  直郵信息竟是“畫餅”

  湖南長沙的王然今年3月通過某&&購買了一款境外直郵商品,卻在“掌上海關”App查詢不到任何快件信息。更令她心涼的是,商家提供的報關單號清關時間與快遞顯示的清關時間也不一致。

  “復盤物流軌跡,疑點重重。”王然發現,物流信息顯示商品從“××國際”海外網點啟程,但該快遞公司官網根本查不到這個網點。“這明顯是個迷惑消費者的假物流點。所謂‘海外直郵’的物流信息極有可能是虛構的。”

  王然的經歷並非個例。在社交&&上,不少網友發帖稱遇到過類似情況,一些宣稱“海外直郵”的店舖,其海外清關環節被證實為虛構。

  “海外直郵就像開盲盒。”山西太原的張燕如此評價去年年底的購物經歷。她在某&&看到一款標注“海外直郵、假一賠十”的某品牌少女香水,售價290元,比國內保稅倉發貨的370元便宜不少,且顯示“僅剩8件”。心動之下,張燕迅速下單。

  然而,收到提醒發貨信息後,她發現查不到商品海關記錄。&&物流信息顯示商品繞道廣州清關後又折返深圳,“嚴重違反正常入境物流邏輯”。張燕將經歷發到社交&&,許多人在評論區&&遭遇過相似經歷。“以後還是選國內專櫃或保稅倉發貨,更靠譜!”

  記者在某第三方投訴&&檢索發現,“海外直郵”“全球購”等方面的投訴約2萬條。投訴主要集中在:質量問題無法退,商家常以“跨境商品不支持退款”等理由拒絕,&&也常稱“無解”;假貨無法退,常伴隨異常物流信息,消費者通過掌上海關、第三方鑒定等確認為假,商家以“鑒定無法律效力”拒退,或專櫃鑒定為假,但因處理時效長,&&已關閉糾紛通道;退貨權被剝奪,許多“全球購”商品在詳情頁面標注“因特殊性質,不支持7天無理由退貨”。

 消費者維權遇“高墻”

  發現問題後,王然第一時間尋求&&解決,但&&態度令人失望:僅以“&&規則”為由口頭告知商家資質齊全及公司名稱(某海外公司),拒絕提供註冊證書及授權書等實質證明,也未給出有效處理方案。

  “要證明是假貨,商家往往指定高成本或難企及的鑒定渠道,普通消費者難以負擔。商家還會拿出所謂的資質證明拒絕訴求。即使找&&介入,&&也常推諉,讓消費者‘自行協商’。”王然結合自己的經歷説道,沒有&&協助,普通消費者維權成本高、風險大。

  記者梳理多家&&規則發現,部分&&對“全球購”“海外購”商品賠付設限,例如“投訴成立後賣家賠付商品金額30%,上限200元,下限30元”;有的則無專門規則,需參考籠統的《用戶服務協議》。&&在判定買賣雙方證據時雖有決定權,但規則中常出現“不保證符合期望”“不對結果負責”等免責條款。

  多名消費者告訴記者,當其陷入維權困境時,&&往往“合理隱身”,消費者面對高昂的維權成本只能“望洋興嘆”。

  物流環節也可能出現問題。來自山西呂梁的夏璇去年有過一次全球購經歷,因遲遲收不到包裹,她向某物流客服諮詢情況,客服承認其包裹未清關,但投訴後石沉大海。“被擱置是常態。還有朋友遭遇物流公司推諉、無法解釋清關軌跡、無法提供具體口岸、攬件員失聯等糟心事。”她回憶道。

  在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黃忠看來,考慮到海外直郵的消費特點、監管維權的難度,電子商務&&經營者更有必要積極協助消費者維權。如果消費者“假一賠三”的主張符合法律的規定,那麼電子商務&&經營者就應當按照電子商務法的規定採取諸如劃扣商家店舖資金等方式來積極協助消費者維護其合法權益。

  記者注意到,很多“全球購”商品界面都附有“該類目由於特殊性,不支持7天無理由退貨”的標識。關於能否退款,黃忠認為,實務中,海外直郵中要主張不適用無理由退貨,主要涉及該情形是否能滿足“其他根據商品性質並經消費者在購買時確認不宜退貨的商品”的條件。值得注意的是,實踐中,如果&&只是在商品展示頁面標注不適用無理由退貨通常是不滿足“經消費者在購買時確認”要求的,消費者仍然有權主張無理由退貨。

 全方位監管和治理

  海外直郵亂象還可能涉及刑事犯罪。

  上海市公安局靜安分局近日破獲一起特大跨境銷售假冒註冊商標的商品案。去年8月,靜安警方接舉報,某&&“海外專櫃正品店”售假。警方查明,該店以“海外直郵”為幌子,實則通過廣西、廣東兩地的倉儲物流基地從境內發貨。其採用“雙公司運作”模式:一家公司負責物流,將假貨運至港澳短暫停留後“報關”入境繳稅;另一家公司則自製“品牌授權書”,用於在境內&&申請“全球購”店舖資質。目前,犯罪嫌疑人均被警方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海外直郵屬於新生事物,雖然隨着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和跨國物流的發展,全球消費的‘硬體’條件已經初步具備,但是作為規範海外直郵等全球消費的法律規範和制度機制等‘軟體’還不完善,因此易滋生騙局。這種騙局主要是利用了政府部門對跨境交易的監管困難,以及消費者對於跨境交易商品和流程的不熟悉,因此相比較傳統違法犯罪更加具有隱蔽性和迷惑性。”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田剛分析,當行為人利用海外直郵逃避商品質量監管,故意生産、銷售偽劣商品,或危害他人的知識産權,生産、銷售侵犯知識産權的産品,或規避我國商品進出口管理秩序,危害我國稅收管理秩序,或利用海外直郵跨境支付機制掩飾、隱瞞犯罪資金性質和來源時,均可能構成我國刑法上的相關罪名。

  “海外直郵等全球性消費的出現,對世界各國盡快建立雙邊和多邊的司法合作,以及完善跨境糾紛解決機制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田剛説。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琦看來,治理海外直郵涉假亂象,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全方位監管和治理。具體來説:

  ——壓實電商&&的主體責任。電商&&首先應當對入駐商家進行嚴格的資質審核,要求商家提供完整的授權書、註冊證書等證明材料,確保商家的合法性和商品來源的正規性,杜絕偽造資質的商家入駐。

  ——暢通消費者維權渠道。品牌方應當建立官方的鑒定通道,降低消費者鑒定成本。商家要保障消費者的退貨權,明確“不支持7天無理由退貨”的適用範圍。&&也應將維權時效從“自動關閉”改為“直至解決”,保障消費者權益。

  ——海關、公安等部門應加強協作,建立聯合執法機制。海關要加大入境包裹查驗力度和抽檢比例,嚴格審核清關文件,打擊“虛假報關”等行為;公安部門需聯合海外主要貨源地建立假貨情報共享機制,針對“雙公司運作”等模式開展跨境聯合執法,重點打擊偽造清關、洗錢及知識産權犯罪;推動與貿易國建立協作機制,實現證據互認、資金凍結等,斬斷跨境售假的鏈條。

  “只有通過多方面的努力營造出安全有序的市場環境,海外直郵才能真正讓消費者放心。”王琦説。(見習記者 丁一 記者 文麗娟 實習生 張茗)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