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點後的超市就是打工人的天堂”“我不允許你放過這份薅羊毛攻略”……入夏以來,伴隨人們夜間活動增多,圍繞超市的晚間清倉優惠越發受到關注。記者發現,北京不少連鎖超市,都有類似的“日清”時段與折扣。然而每天會剩下哪些東西猶如開盲盒,“特別划算”的好物同樣需要拼手速。買得“上頭”又無法及時消化,細算下來可能沒真正得到多少實惠……對待超市的打折攬客,消費者還需多些理性。
七鮮超市和諧廣場店,櫃&邊圍滿顧客。
火熱
折扣“越夜越美” 蹲守“有啥吃啥”
位於海淀區的物美學清路店,是物美北京首家“學習胖東來”的自主調改店。工作日晚上7點半,已有不少顧客在明亮寬敞的店內閒逛。網紅現做美食“肉蛋堡”檔口前排起了長隊,香氣四溢的烘焙區和熟食區的試吃窗口前,消費者也接連不斷。
“咱們先嘗,一會兒就開始打折了!”記者發現,此時到店的顧客顯得很有經驗,步驟十分明確——“8點前試吃,8點後下手”。
事實上,對於不同品類的商品,所謂“晚間清倉”也有着不同的開始時段,常來的顧客已摸出了些許門道——像油菜、生菜等易壞的部分綠葉菜,在下午三四點就開始打6折;水果區域,4個小時沒賣完的果切,不定時會被打上8折的標籤;水産區域,帝王蟹、波士頓龍蝦等昂貴食材,在下午3點就會開啟5折售賣。
一位阿姨告訴記者,晚8點左右的第一波大規模“出清”,折扣均為8折,但一些網紅産品除外。例如聲稱“來自胖東來專櫃”的小甜紅腸、香辣牛肉條,則是8.5折。不過,若有耐心再等等,隨着時間流逝,折扣會降到8折,等熟食櫃清空大概一大半時,會再降至7折……
臨近8點,各櫃&陸續響起“打折了!打折了!”的聲音,氣氛也隨之更為火熱,熟食窗口前,白天散裝售賣的幾十種誘人美食,被分裝到塑料盒中按小份售賣。店員不斷貼着打折標籤,顧客圍着櫃&繞成一圈,看到心儀商品就果斷放入車內。肉禽櫃&、烘焙區域也相當火熱,五花肉、肋排、現烤麵包、臨期盒裝糕點……紛紛開啟降價處理。
十幾公里外,六里橋附近的七鮮超市和諧廣場店,每個工作日晚間也有着類似的熱鬧場景。聽説生鮮品類8點開始打折,小田特意在下班後趕到超市。正好見到一位店員抬着碩大的塑料筐走來,裏面豬肉餡、小羊排、魷魚片……滿滿當當。
“趕上了!”她加快腳步,卻發現生鮮臨期櫃&前早已圍滿等待“撿便宜”的人。待店員將貨品“嘩啦啦”倒進櫃&,人們立刻將櫃&圍得裏三層外三層,憑小田的“戰鬥力”,根本擠不進去。
記者發現,由於“扒拉”不動前面的人墻,不少顧客的策略是,側身從縫隙中伸進去一條胳膊,“摸”到東西再拿出來細瞧。“我看看這是啥,嘿,牛排!”一位父親收穫“戰利品”後喜笑顏開,邊向孩子展示邊説,“明天咱們就吃牛排吧!”
一位大姐向記者展示她的收穫,一條冰鮮河鱸魚,原價23.8元,折後黃色價簽11.9元;一袋牛肉,原價78元,折後不到40元。聯想到僅僅幾個小時前它們還有些“高不可攀”的身價,清倉價格無疑是很有吸引力的。
窘境
對比折後價格 正價商品難賣
“搶”到打折生鮮的大姐仔細端詳手中的商品。
相較秩序井然、多少顯得有些清冷的白天時段,進入清倉時段的超市,少了那種人與人之間互不打擾的“疏離感”,猶如褪去華服的鄰家女孩,顯得十分親切可人。
“這個還能打折嗎?”“幾點能打7折啊?”……物美超市櫃&前,店員一邊賣力吆喝推銷,顧客一邊湊着臉上去熱切詢問。“就像是在逛菜市場一般,大家一起圍在櫃&前,特別熱鬧,還能講價,有時候看到還沒來得及貼上打折標籤的産品,大膽地跟店員問一句‘打折嗎’,相同的産品就能以低價買到。”小韓常在下班後,去物美超市“撿漏兒”一番。她不僅看中划算的價格,還迷戀這一來一往中的人情味和煙火氣。
“上次跟熱情招呼我賣肉的大姨一交流,不僅獲得了買一贈二的豬肉餡和半價的肋排,阿姨還教我怎麼做糖醋排骨。”在小韓看來,這種逛超市時得到的人與人之間打交道的實感,是躺在家裏線上購物所不能替代的。
“快菜有嗎?”“生菜有嗎”……七鮮超市的綠葉蔬菜貨架前,店員正忙得不可開交,將剛打印出來的一枚枚黃色特價標籤,貼在相應打折菜品上。面對身邊舉着各類菜品,不停詢問有無特價的顧客,她乾脆像抻麵條般,將手中一大標籤簽貼抖開,和顧客一起尋找相應價簽。“來,這個,您貼上吧!”接過價簽的顧客,便可以為選中的菜品“自助打折”。
“買點紅薯葉子,一焯水,拌個涼菜。”馮阿姨選了一捆蔬菜,價簽顯示只要1.99元。她告訴記者,自己是第一次來,“聽説超市晚間有打折,沒想到有這麼多人!”馮阿姨稱,自己也不是非買什麼,外面太熱,正好溜達一下,看看有哪些東西划算,也給明天吃什麼提供點兒思路。
這樣的想法在顧客中很有代表性,記者注意到,並不是所有商品都有折扣。但有了特價商品作為對比,正價商品基本就“無人問津”了。有些顧客拿起蔬菜,經詢問發現沒有特價標籤後,又會放回原位。這對超市而言,無疑會使正價商品面臨“賣不動”的窘境。一位搶了兩盒標價4.45元肉餡的大姐坦言,見過這一價格的肉餡,對十幾塊錢的原價可能就下不去手了,“反正不差那幾個小時。”
提醒
易致衝動消費 認清真實需求
“沒人能空着手出來”,幾乎所有逛“晚間清倉”超市的顧客,都會對這句話感同身受。
在物美超市,打折産品貼的是白色標籤,還用黑色字體標注着折扣率。不時翻新的折扣仿佛在説“低到這價格了,不買就吃虧!”七鮮超市採用亮黃色作為折扣標籤,沃爾瑪的打折標籤則是醒目的橙色,且直接標注着“節省××元”。這些抓眼球的刺激性信息,極易令人衝動消費。
晚上9點15分,臨近物美超市營業結束時,幾乎每人手裏都拿着至少五六種盒裝熟食,在車裏堆放十幾種熟食的顧客,也不在少數。沃爾瑪的烘焙區域,6個裝的牛角包和現烤蛋撻、16個裝的特惠小餐包、17片裝的大份吐司均以半價銷售,讓人們一邊感嘆“晚飯吃飽了,什麼都吃不下”,一邊又覺得“來都來了,不能白來”,將這些大份的打折食品紛紛拿下。
“看著是便宜,但分量太大了,根本吃不完。”經常來逛清倉超市的李阿姨,有了幾次經驗教訓後,如今已經多了幾分理性。“之前就買過17片裝的大吐司,一看打5折才5塊錢,多划算啊!但我跟老伴實在吃不了多少,天氣又熱,很快就長毛了,只能扔掉。”
許先生也有這樣的體驗,第一次逛時看啥都好,一口氣買了炸雞、豬蹄、鴨貨、撈汁小海鮮等十幾種熟食,準備回家大快朵頤。結果“眼大肚子小”,跟女友使勁兒吃也沒吃完。第二天再一看,軟塌塌的炸雞,早已讓人沒了食欲。海鮮吃了還有鬧肚子的風險,最後也都進了垃圾桶。“算一算實際上吃掉的比例,跟買新鮮正價産品其實差不多。”
吳女士則發現,超市的“晚間清倉”,往往會令人陷入“沒有需求,創造需求”的誤區。“即便不是自己需要的,也容易因為打折而買下。”此前在烘焙區,她心儀的蘋果派不打折,而一旁的貝果則有折扣。權衡一番後,她決定買下打折的嘗嘗,還不斷給自己做著心理建設,“萬一我愛吃呢?”結果,買下的打折貝果,並不是吳女士喜歡的口感,沒吃幾口就再也不想吃了。這樣的體驗讓她非常懊惱,“沒得到實惠,還浪費了食物,再也不想被清倉打折帶着走了!”(記者 魏婧 徐英波 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