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志願填報剛剛落下帷幕,錄取尚未開始,通知書還沒拿到手裏,面向“準大學生”的活動招募已是如火如荼。撕碎迷茫、脫穎而出、贏在起跑線……各式“過渡”“體驗”夏令營,以及“大學陪跑”服務,主打讓學生實現自我提升,從而步步領先。
上大學前,先上個模擬培訓班;剛進校門,考研就業出國就要提上議事日程……本以為高考結束,可以好好放鬆一番的學生和家長,在不斷涌現的信息中捲起新一輪糾結和焦慮。
收費達萬餘元
一場夏令營能收穫大學通關秘籍?
“這高考生的生意,能做的可真不少!”前段時間,剛被推薦完志願填報服務,家長王琦手機裏的各種機構微信群,又陸續開始推送面向準大一新生的各種信息,並強調入學就要“贏在起跑線”。
比如,一份上百頁,主打暑期自我提升的“超車計劃”手冊,內容涵蓋了四十多個暑期或新入學期間需要了解準備的領域。有些內容在王琦看來還真有點用,比如免費的學習網站匯總、列出暑期計劃表、8款提升學習效率的App等。
但通篇看下來,王琦感覺這份寶典有點“過於細緻”了,光是建議學的內容就有好幾十條,還有些內容帶着急功近利的“擰巴感”。比如在“競選班委”“準備學生會競選”這兩段,與其説是介紹崗位職責,不如説是在做利弊分析,傳遞出一種“當這個官是為了這些好處”的感覺。
手冊推送不收費,但若需要進階服務,家長的錢包勢必得做好準備。某機構此前舉辦了一場線下講座,其間詳細推薦了幫助準大學生完成“高中到大學過渡”的夏令營,以及後續的“大學陪跑”等服務。
“也許你感到困惑,為什麼他成為第一個入黨積極分子,為什麼他成績比我差卻拿一等獎學金,為什麼他成了學生會主席……很多人領先在高中,迷失在大學,也有人落後在高中,奮起在大學……”從宣傳內容來看,該夏令營課程包含情商語言表達、學業職業規劃,以及破冰行動、模擬競選、企業參訪等。通過這為期一週的夏令營,準大學生得以在人際關係、核心能力、未來方向等多方面得到提升,從而“預判大學雷區,收穫通關秘籍。”
夏令營外,學生還可加入機構的微信群中,享受大學期間“陪跑”服務。從現場展示案例來看,機構會發布一些實習資源、比賽消息,各類考試復習資料等,並解答學生的問題與困惑,這些服務收費達萬餘元。
挖掘“焦慮生意”
聽説陪跑服務家長心情“非常矛盾”
事實上,不僅北京,記者發現全國已有不少城市“試水”此類生涯規劃課程。多安排在高考志願填報結束後至開學前,“撕碎迷茫”“大學第一學期脫穎而出”“一步領先步步領先”等標語,無不傳遞出“不提前模擬,等孩子入學自己去體驗就來不及了”的緊迫性。
對支付高昂費用,讓孩子在入學前先上個“模擬培訓班”,以及大學期間持續獲得機構的幫扶指導,家長們看法不一。有機構在宣講中舉例:某同學高考失利,進入到二本院校。但她沒有放棄,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比賽,與機構老師經常溝通,探討研究方向,最後成功考入名校研究生“逆襲”。
“這還得看孩子自己。”一位家長暗自嘀咕,能主動參與活動、“逆襲”考研的學生,難道不花錢請機構輔導,自己就獲取不到信息、找不到本校老師指導了嗎?“有的孩子就算花了錢,把信息推送到面前,天天追着問學得咋樣,不願意參加還是不參加,不想學還是不學。”
即便無法量化,機構在一眾學生中挑選較為優秀的作為案例進行宣講,確實會令家長頗為心動。一位母親形容自己剛聽説有類似服務時,心情“非常矛盾”。一方面感慨,機構太能花心思了,居然在孩子上了大學後還能挖掘出“焦慮生意”。一方面質疑,作為成年人,難道上了大學還要手把手教,不給他一些探索、試錯的空間嗎?另一方面還有些猶豫,機構萬一確實更有經驗,幫孩子“少走彎路”,比家長説話好使,再有些實習資源,那錢花得也值。
由於效果因人而異,難以預知評測,機構的幫扶更像是一種“玄學”。而在一些消息推送的背後,還可能隱藏着其他生意。“數學建模比賽參與門檻不高,具有高含金量,高性價比,高回報率的優點,對升學、留學、找工作都有很大作用,你值得擁有!”記者在某升學諮詢群內看到,老師隔三岔五就會推薦一項數學比賽,號稱“九月開賽,六七月準備完全來得及,0基礎也能幫你數模獲獎。”
而當記者跟老師一對一諮詢時,對方口風大變,“這個比賽只是參與門檻低,得獎難度還是很高的,要不怎麼説含金量高呢!我們這裡有專門針對比賽的培訓課,價格是4990元,包含40多項課程……”
關注官方&&
學校職業規劃專業而且免費
事實上,許多機構收費的“過渡”“陪跑”等服務,早已是高校裏免費提供的內容。以北京物資學院為例,其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張燕燕&&,該校有關生涯教育和職業規劃的課程,大一階段就在開展,並涵蓋學生全部的大學生涯。
“每個專業的新生,剛入學時會有一門專業導論課,授課老師都是系主任以及資深教師。”張燕燕介紹,通過這門課,學生能夠對專業到底學的是什麼,將來能做什麼有更清晰的認識,在之後的學習生活中也會更有目標。除此之外,學校還安排“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從大一會一直上到大四。
相比高中時“考大學”這一較為單純的目標,大學期間需要兼顧的事情更多,有些學生不免會感到迷茫與困惑。對此,北京物資學院就業指導中心設立“乘運啟航”職業指導工作室,為學生提供一對一專業指導服務,幫助答疑解惑。“我們會用到很多工具,為同學做性格分析、興趣分析等,讓同學們更好地認識自己,也給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做一個啟蒙,讓他們更加明確未來要走的路。”
此外,像活動、比賽,實習等各類信息,學生只需關注學院、學校的公眾號和就業信息網等&&,就能輕鬆獲取,且全部免費,其中有些資源還是“獨家”面向本校學生的。從這一點來説,張燕燕不建議為了“獲取信息”而購買校外機構提供的服務。“學習生活中遇到問題,與其去問所謂機構的專家,不如問自己學校的輔導員,他們才是最了解、最關心學生的人。”
在張燕燕看來,“職業規劃技巧”“生涯發展技巧”等固然重要,但初入校門,學生最應該做的,還是先花精力上好專業課,打牢知識基礎。“練就過硬水平,再搭配職業規劃能力,未來的發展才會更好。”
■觀點
需審慎辨別“大學陪跑”
圍繞“大學陪跑”,也有高校教師表達了另一種觀點。北京市某高校教師陳宇(化名)告訴記者,自己曾對類似業務做過關注與思考,“有些學生和家庭其實還是需要的。”
據其所知,機構能提供的“陪跑”內容,理論上學校都能提供,但屬於通用性質的分散性提供。“一屆學生幾千人,給每位學生做一對一的規劃,出一套特定的方案,這在所有學校都是不可能的。學校只能流程化地開設相應課程,帶領同學們做學業規劃、生涯規劃。所有的服務都在這兒,路徑都在這兒,怎麼去吸收消化,選擇利用,那是學生自己的事情。”
據陳宇觀察,能很好吸收相關理論,並積極進行自我規劃的學生總是少數。那麼由機構來提供“陪跑”服務,某種程度上也是彌補學校無法觸達的空白。“其實和高考收費報志願一樣,都是賣信息差。很多家長不懂,又沒有時間,就會考慮花錢來解決。”
前提是,機構服務真能達到他們所宣稱的水準,這需要家長審慎辨別。“如果能讓學生少走彎路,達到理想目的,那從性價比來説,甚至是物超所值。如果只是以此為噱頭,那就不好説了。”(記者 魏婧 莫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