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民營企業憑藉創新提質、品牌引領,在多項政策助力下,於全球市場的大海中“逐浪前行”。
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民營企業已連續6年保持中國第一大外貿經營主體地位,2024年有進出口實績的民營企業數量首次超過60萬家,達到60.9萬家,持續為外貿發展注入活力。
這是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的2025布魯塞爾車展上拍攝的比亞迪汽車(2025年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孟鼎博 攝
創新提質 苦練“內功”
山東威海作為全球重要的漁具生産基地,近年來在産業鏈上“逆流挺進”,向關鍵原材料碳纖維發起攻堅,培育出國內碳纖維新材料行業龍頭企業,帶動形成上百億元的大産業。
走進光威戶外裝備有限公司生産一車間,五條生産線正在滿負荷運轉。這一車間可根據客戶需求,同時生産五種不同的釣具産品,一天産量可達5000支。光威戶外裝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譚春林介紹,“這些年來,公司根據市場的需求研發出適合不同場景的釣具,總共有3000多個系列,出口64個國家和地區。”
我國碳纖維材料曾完全依賴進口,限制了企業的進步一發展。這也促使這家企業下定決心自力更生,建設自己的碳纖維生産線。
歷經不懈研發與調試,2005年,光威研製的CCF-1級碳纖維通過國家驗收。之後,公司又轉身投入到航空領域高性能碳纖維的研發與應用驗證。
數據顯示,2024年,民營企業首次成為中國高技術産品的最大進出口主體,進出口高技術産品增長12.6%,佔中國同類産品進出口總值的比重提升3個百分點至48.5%。數據背後是,民營企業正不斷以創新推動發展,並為行業進步注入新生力量。
2025年2月24日,在武漢格藍若智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團隊成員調試人形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杜子璇 攝
品牌引領 轉型“破局”
傳統外貿企業如何在“紅海”競爭中突圍?又如何從“代工貼牌”轉向“品牌引領”?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的豪雅集團給出的答案是:以主動轉型破除路徑依賴,以不斷創新服務全球用戶。
“我們中國産品的性價比在美國非常受歡迎。通過洗衣機的案例,我們豪雅集團讓國外歐美市場的消費者更能夠享受到中國商品的魅力。”豪雅集團常務副總裁蔡井泉&&。
品牌化是企業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豪雅集團精心設計,推出自營購物&&品牌“Costway”,在全球範圍內採購和銷售産品。如今,公司業務覆蓋生産、研發、銷售和售後服務全鏈條,連續多年保持亞馬遜、沃爾瑪、eBay等線上&&的頭部賣家地位。公司2024年年收入128億元,同比增長超10%。
“要把它做成這個中國在國際上的一個叫得響的一個品牌,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也是我們的夢想。”豪雅集團董事長吳威&&。
政策“護航” 行穩致遠
民營企業加速“出海”的背後,離不開政策的“護航”。
“從目前來看,企業對於‘出海’的需求比較大,現在我們迎商中心已經有了‘出海’的板塊。”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政務服務辦公室副主任于建春&&。
2024年,天津經開區迎商中心成立,經開區將營商環境的改革推進到了5.0版本的新階段。在原有政務服務中心審批事項等職能的基礎上,迎商中心新增了國際貿易、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等多項增值服務,並增設企業服務兜底專窗。
於建春説,未來迎商中心將在“出海”的板塊上深耕細作,逐漸地建立起全要素、全周期、全鏈條的立體化“出海”服務體系,讓更多的優質企業通過“出海”聯盟、“出海”基地走向海外市場,開拓更強大的國際競爭力。
在德國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極米科技展區,參觀者拍攝新款投影産品(2024年9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杜哲宇 攝
從産品出海到品牌出海,從單打獨鬥到供應鏈整體聯動……中國民營企業正銳意進取,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擁抱國際市場。未來,隨着政策紅利加速釋放,中國民營企業將以更加穩健的姿態融入世界經濟,書寫更多創新發展、互利共贏的新故事。
統籌:吳煒玲
編導:張歡
記者:李帥、宋立峰、趙小羽
配音:王帥龍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