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2月6日電 題:我的鐵路風景:“輕裝”出行的春運
新華網記者游蘇杭 閆雨昕
春節假期結束,返程高峰到來。
不少人印象中的春運是這樣的:有人卷着鋪蓋卷,有人拎着塑料桶,甚至還有人帶上了鍋碗瓢盆……如今,這樣的場景早已發生巨大變化。
春運期間,記者走訪火車站時發現,背着大包小包返鄉的乘客在減少,“輕裝”往返正逐漸成為旅客出行的“標配”。
2月3日(大年初六),北京南站的進站口一角,人們正在去往高鐵候車區。新華網記者 閆雨昕 攝
貨比人先到
大年初六的深圳北站,人潮涌動。在深圳從事互聯網行業的王女士,今年春節為老家親戚精心挑選了新潮的電子産品和書籍等禮物,早早通過快遞寄回了家。
她笑着説:“返程時我只帶了一個‘迷你’行李箱,只有幾件換洗衣物和一些生活用品。”
1月6日,在西安站,一名大學生展示蛇年紀念鈔和紀念幣。新華網 楊喜龍 攝
今年18歲的嚴晨陽,是西安交通工程學院大一學生,因為學校放寒假,1月初就回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老家過年了。
“今年帶的行李比往年少,給爸媽在網上買的栗子幹和獼猴桃乾等特産,已經通過快遞寄回家。我就帶個行李箱和雙肩背包。”嚴晨陽説。
四川宜賓市南溪區汪家鎮街村的何女士,今年頭一回帶娃回家過年。她提前做足了準備:“怕帶孩子拎行李不方便,尿不濕、奶粉這些佔地兒的東西,我都網購寄到家了。我家離鎮上的取件點近,走路不過幾分鐘。”
“以前我們那裏只能收到郵政快遞,這幾年基本所有快遞都能到,選順豐、京東還能送貨上門,物流速度也快多了,春節也不停運。”何女士説。
臨近春節假期時,物流企業便開啟“忙碌模式”。國家郵政局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月14日春運啟動後,年貨寄遞需求攀升,特色産品和節慶寄遞需求旺盛,牛羊肉、海鮮、水果等生鮮産品寄遞量猛增。春運前三天(1月14日—16日),全國日均快遞業務量超6.7億件,較2024年農曆同期增長超29%。
記者走訪發現,北京不少快遞網點業務量在臨近春節時迎來高峰。“平日網點一天派件5000件左右,臘八節這周已漲到8000件。”北京朝陽區一家快遞網點負責人稱。
行李“先行”的背後,是我國快遞物流業的飛速發展。
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我國年人均收快遞超100件,平均每秒産生5400多件快件,最高日業務量超7.29億件。
快遞的配送速度已從“三五日達”“次日達”,進化到“當日小時達”。
快遞配送服務的範圍也進一步拓展。2024年快遞進村普查數據顯示,全國累計建成33.78萬個“一點多能、一站多用”的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有效解決了農村寄遞“最後一公里”難題。
1月14日,在西安站候車大廳,一名旅客手持春聯進站候車。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從“泡麵主角”到“美食專列”
如今,城市間時空距離大幅壓縮,多數旅客無需像過去那樣,攜帶食物應對漫長旅途。
在北京工作的方先生每年都要回1200多公里外的蘇州老家過年。他感慨道:“2000年左右,春節回家得在火車上睡一夜,十三四個小時的路程感覺無比漫長,現在坐上高鐵4個小時就能到家。”
隨着我國航空、鐵路、公路等交通網絡愈發便捷,更多人能夠實現“輕裝出行”。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6.2萬公里,其中高鐵4.8萬公里,我國高鐵運營里程再創新紀錄。
春運首日,C5753次列車到達川青鐵路黃龍九寨站。新華社發(黃元勳 攝)
鐵路線縱橫成網。目前,我國“八縱八橫”高鐵主通道建成運營規模達80%;鐵路覆蓋全國99%的20萬人口以上城市,新時代以來共有145個縣結束不通鐵路的歷史;高鐵覆蓋全國96%的50萬人口以上城市。
2月3日某社交媒體截圖
不僅如此,如今列車上的美食日益豐富,曾經春運必備的火腿腸和泡麵,不再是歸鄉路上的“主角”。人們在車廂中就能品嘗到各地美食,體驗“舌尖上的中國”。
2月5日微博熱搜截圖
春節假期後開工第一天,話題#返工人把高鐵吃成流水席了#登上熱搜。網友吳女士對此深有體會:以前車廂過道滿是泡麵味,現在高鐵儼然成了“美食專列”,售賣零食品類豐富,還有外賣可選各地小吃,節日氛圍感拉滿。
記者了解到,今年春運期間,不少列車推出地域特色美食:鄭州到上海的G3282次高鐵上,能吃到河南“駐馬店確山板栗雞”;南昌到北京的T147次列車上,有現點現做的“江西小炒”……
行李寄存服務不斷完善
近年來,全國多個車站優化了行李寄存服務。不管是趕火車、住酒店、還是逛景區,旅客都可以和行李“分頭行動”。
西安站作為以普速列車為主體的車站,見證了春運期間旅客行李的變化。西安站客運車間書記張文達告訴記者,為滿足旅客的需求,站內設置了3個便民行李自助寄存櫃,旅客通過手機掃碼就能自助辦理寄存。站外南北兩個廣場也設有行李寄存點,提供人工服務,其中南廣場行李寄存點24小時營業。
“旅客可以將行李寄存,輕鬆地去周邊游覽景點,在西安站南側可以參觀西安城墻,北側則可以游覽大明宮遺址公園。”張文達介紹。
這是設在杭州地鐵5號線城站站內的行李自助寄存櫃(2024年9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在江西南昌火車站的入口處,旅客通過智能寄件櫃將物件郵寄回家,實現“人貨分離”;在廈門火車站安檢處附近可見自助快遞櫃,旅客可自主下單進行快遞,真正實現“門到門”服務;杭州、青島等地也將“送件進站”服務拓展到地鐵站,乘客可通過微信、支付寶掃碼等方式輕鬆完成存取操作,網友&&,“特種兵旅行”再也不用受大包小包“拖累”……
從春運行李箱的變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改變,也讓我們看到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潛能。(策劃:萬方 主筆:游蘇杭 閆雨昕 參與報道:楊喜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