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2/ 15 07:57:0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透過上海這扇窗,看中國經濟春的律動

字體:

  清風徐來,暖意漸濃。在洋山港四期自動化碼頭上,一排排紅色塔吊猶如等待遠航的風帆,一艘艘國際大型貨輪滿載著“中國制造”,駛向無垠碧海,運往全球各地……在中國經濟窗口上海,目之所及,皆是繁忙趕春之景。

  春光不等人,搶開工、拼進度、拉産能,開局號角已吹響;春光亦不負人,強韌性、提能級、促科創,滿園春色關不住。

  2022年5月16日拍攝的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建造的99000立方米B型艙超大型乙烷運輸船H2625船(無人機照片)。圖片均為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透過這扇窗,見證經濟韌性底氣

  “2022年打贏了一場突圍賽,今年要打贏進階賽。”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總經理、大型郵輪項目總設計師陳剛的電腦上,累計10萬余張的工程單記錄了首艘國産大型郵輪建造進度。“首艘國産大型郵輪是我國造船業繼大型LNG船之後摘取的又一‘皇冠上的明珠’,將于今年5月底出塢,年底交付。”

  剛剛過去的2022年,我國造船業三大指標國際市場份額繼續保持全球第一,12種船型新接訂單位居全球首位,集裝箱船、海洋工程輔助船等船型全球市場份額均超過50%。

  從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科技大樓望出去,一側是正在緊張施工、即將揭開面紗的首艘國産大型郵輪,另一側,大型集裝箱船正在繁忙作業,五顏六色的集裝箱,拼接出充滿韻律的全球貿易圖譜。

  春寒尚料峭,黃浦江畔已是一片火熱圖景。鏡頭切換間,每一幀都見證著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底氣:

  ——2月10日,國産大飛機C919的5號試飛機滿員搭載乘客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起飛前往湖北鄂州、山西太原等地,圓滿完成滿員載客驗證飛行。C919交付東航的首架機也在密集進行構型升級,為商業運營做好準備。

  2022年12月9日拍攝的國産大飛機C919交付全球首家用戶東航的儀式現場。

  中國商飛公司C919外場試驗隊採購與供應商管理團隊負責人彭敏説:“國産大飛機的底氣,來自中國完整的産業鏈聯動和大市場支撐,我們將以此為基礎探索商業成功之路。”

  ——一臺機器人靈巧地握住一只“手臂”,精準放置到位,另一臺機器人“手持”螺絲釘飛速旋轉,不到3秒就完成一組螺絲的鎖附。機器人會判斷每一顆螺絲擰緊的程度,保證恰到好處。“機器人造機器人”的智能工廠,在上海已越來越普遍。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的數據顯示,上海重點産業的機器人密度已達到383臺/萬人,規上企業機器人密度達到260臺/萬人,是世界機器人密度平均水準的2倍多。到2025年,上海工業機器人密度還將增加100臺/萬人,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水準顯著提升。

  ——在上海嘉定的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一輛輛載人智能乘用車依托5G網絡,可以實現路端、車端、雲端數據實時交互,方向盤自動操作,在道路上穩穩行駛。

  數據顯示,以上海為代表的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已形成較為完善的技術鏈,包括自動駕駛係統整合、智能座艙、鐳射雷達等關鍵技術自主研發均在全球處于並跑階段。來自上海的無人駕駛貨車已經在泰國蘭乍邦港口等海外大顯身手。

這是2022年9月23日拍攝的上海洋山港集裝箱碼頭(無人機照片)。

  透過這扇窗,看到開放能級躍升

  在東海之濱,位于臨港新片區的國際數據港裏,大螢幕上光點閃爍,智能網聯汽車出口、部分文化産品出海交易數據在這裏交換、確認。在數據跨境流動這一前沿領域,國際數據港正在探索數字空間的中國開放之路。

  在市中心的上海米哈遊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支幾十人的美術團隊正在為優化遊戲中的一個充滿東方風韻的場景而搶抓進度。過去一年,米哈遊旗下現象級産品《原神》走紅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成功入選App Store年度精選遊戲。“2023年,我們希望通過《原神》這款數字IP,把充滿魅力的東方文化傳遞給全世界更多的年輕人。”米哈遊創始人、總裁劉偉説。

  在上海東翼的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越來越多的中國民營企業跨過“彩虹橋”,邁向國際化。“安踏、美的、天合光能等紛紛把國際業務總部放到虹橋。依托虹橋國際化出海口優勢和高端人才優勢,神馬電力集團的新型外絕緣電網方案一舉獲得巴西一條電網的30年特許經營權。”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孔福安説。

  建設國內大迴圈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迴圈的戰略連結,這一定位既是上海開放能級躍升的必然,也是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的使命擔當。

“上海號”中歐班列從上海首發,駛向德國漢堡(2021年9月28日攝)。

  昔日“絲綢之路”,今日汽笛聲聲。開年以來,“中歐班列-上海號”開行越來越密,1月完成了6出1進共7趟班列的發運工作,春節過後更是實現了三天連發三車。這支“鋼鐵駝隊”聯通境外城市與站點超40個,成為“一帶一路”沿線的強勁紐帶,也幫助高技術、高附加值的“中國制造”在全球市場擴大份額。

  新春伊始,十余批汽車滾裝船在臨港新片區的南港碼頭啟航遠行,將中國造新能源車運往土耳其、意大利等國家。1月以來,南港碼頭已累計驗放汽車出口28526輛,同比增長43.6%。

  “歐美市場對中國國産品牌汽車認可度越來越高。整個春節期間,國産汽車出口物流一刻未停。洋山海關為此設立特快專窗,保證車輛出口業務隨到隨辦、天天能通關。”上海德譽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操作碼頭現場負責人姜鵬説。

  透過這扇窗,感受科創策源脈動

  在你看不見的遙遠星空,50余顆中國北鬥衛星正分秒不停地運轉,為全世界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

  在距離北鬥衛星數萬公里的上海臨港,一個平均年齡只有33歲的科學家團隊正在為了更加泛在、更加智能、更加融合的中國下一代時空體係而努力。作為北鬥衛星的誕生地之一,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只用三年多時間,就完成了新一代北鬥衛星首發星的研制和發射。

  當下,該團隊正在打造兩顆北鬥衛星“新成員”。“它們將攜帶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新技術進入太空,進一步提升中國北鬥的精度。”北鬥三號衛星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副院長林寶軍説。以北鬥為引領,總體産值數千億級的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産業正在迅速崛起。

  科創,是高品質發展的動力之源。2月10日,上海2023年重大工程安排正式項目出爐,總投資約1.7萬億元的191項重大工程項目中,科技産業領域最為集中,其中既包括CR929寬體客機研發、聯影醫療、商湯人工智慧算力等先導産業項目,也有磁-慣性約束聚變能源係統關鍵物理技術項目、硬X射線自由電子鐳射等前沿科學裝置。

  正在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浦東,一個“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生態逐漸形成。近日,中國科大上海科教基地、上海張江數學研究院、上海流程制造工業軟件研究院等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重點平臺落地浦東新區,涉及量子科技、應用數學、人工智慧等多個領域,這些高能級科創平臺為浦東打造創新高地注入澎湃動能。

  從孵化出首臺國産質子治療示范裝置等重大成果的上海光源,到《流浪地球2》中的“外骨骼機器人”,再到讓“大塊頭”的“大智慧”賦能中小企業的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上海正在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上海科創辦科創協調處處長開懇説:“今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我們將加快推進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180個科創項目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一個創新的城市應有幾個‘核爆點’,這裏是創新思想的源泉、新賽道的風口點,是全球各類最好創新資源的匯聚區。”今年上海“兩會”上形成的這個共識,為上海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描繪出一幅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圖景。(記者王永前、姚玉潔、賈遠琨、董雪)

【糾錯】 【責任編輯:谷玥 】
閱讀下一篇: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10083112936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