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點半,深圳龍華大和村的早餐攤才剛熱鬧起來,同興食堂的門已經半開。掌勺的吉班長熟練地係好圍裙,第一件事不是點火,而是走向冰箱,一袋袋翻看昨晚留下的果蔬——葉子是否打蔫,根莖還夠不夠挺。狀態不好的挑出來丟掉,能用的重新歸整、清洗、切好備用。
不久前,這些食材還在不遠處的深圳龍華山姆會員商店的貨架上。它們原本可能進入報損流程,如今被提前“請下貨架”,一路經過篩選、登記和轉運,從商超走進城中村的這個食堂,最終落在一隻只碗裏。

山姆員工將不符合門店售賣標準,但仍有食用價值的余量食物下架進入捐贈流程
11點左右,同興食堂門口的隊伍慢慢排長。有剛結束早班的環衛工人、拄着拐杖來的老人、附近的務工者。開飯時,食堂的志願者熟練地盛飯、添菜:主食裝得實在,菜下意識多舀半勺。堂裏不喧鬧,大家安靜吃完,桌上的碗裏鮮少有剩飯。
對不少人來説,這是一頓滿足一天營養和熱量供給的免費午餐;對這座城市來説,這是一條看得見的“食物折返路線”——那些從山姆會員商店“退場”的食物,被重新安排了去向。一端是可能被浪費的“余量食物”,一端是“正好需要的一頓飯”,節約與互助在一道道嚴謹把關和一次次接力之間悄然續寫。
一碗熱食裏,是一座城的人情味
同興食堂位於深圳龍華大和社工村,是深圳首個示範"五社聯動"社區治理機制的社工村。食堂剛落地時,來這裡的多是附近的老人和低收入群體。後來,不少常來用餐的居民慢慢成了“半個主人”——提前到場幫忙整理桌椅、分配餐食。發起機構之一廣州市陽光青藤愛心促進會成立了社區志願者服務隊,累計參與的志願者已有數百人次,其中很多就是本社區的活力老人、寶媽和大學生。
食堂背後,則是一條覆蓋多城的食物互助網絡。“沃身邊的食物銀行”項目由沃爾瑪中國聯合上海綠洲公益發展中心(簡稱“綠洲”)發起:一端連接的是山姆和沃爾瑪門店的余量食物;另一端則是像同興食堂這樣的社區助餐點、養老機構、殘障照護機構和社工站。通過穩定的門店來源和標準化的捐贈機制,這些食物從零售終端“轉彎”,進入離居民更近的用餐場景,讓城市裏的“一頓飯”有了新的去處。

中午11點不到,食堂前就排起了長隊
身份的轉換常常不聲不響地發生。食堂附近村裏的一位八十多歲老人,駝着背,幾乎每天都要走十幾分鐘路來排隊吃飯。她話不多,每次從志願者手中接過熱騰騰的飯菜時,臉上總會綻開一個真誠的笑容,臨走前,還會習慣性地回頭看一眼,輕輕道一聲“謝謝”。對她來説,這頓飯可能是一天中唯一一段和人説上幾句話、感受到煙火氣的時間;對食堂工作人員而言,提供的或許只是一份簡單餐食,卻能讓人感到“被需要”“被看見”。
在這些尋常的午飯時間裏,“受助者”和“志願者”的邊界並不固定。有人最初是“來吃飯的”,後來會主動報名值班、幫忙分餐;有人本身正身處困境,卻依然願意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去照顧比自己更需要的人。陽光青藤的負責人楊洋説,所謂“凡人善舉堅持最動人”,正是這種日復一日的付出,讓社區裏那股互相扶持的力量被真正激活。
一頓飯的來處:從門店貨架到社區食堂
如果順着時間往前翻,“一頓飯”的旅程,是從山姆和沃爾瑪門店的貨架上開始。
在全國約100家山姆、沃爾瑪門店裏,員工每天會對食物品質進行檢查:對於臨近保質期但仍在安全食用期內,且包裝和外觀檢查合格的部分預包裝食品,比如米麵糧油及其他零副食品等;或者只是外觀上出現輕微瑕疵、在正常銷售中不再優先陳列的果蔬,都被挑出來放進潔凈的周轉箱。而那些不符合捐贈品質要求的,則直接進入報損流程,不能與可捐贈的余量食物“混搭”。這些被挑出的捐贈物,被放在固定區域,寫進門店的日常操作規範裏,和補貨、盤點一樣,是每天必須完成的“規定動作”。這是鏈路上的第一重把關——只有安全、合格、仍在保質期內的余量食物才有資格進入捐贈名單。

山姆員工將篩選出來的余量食物進行過機操作,確保捐出去的食物有“跡”可尋
到了約定時間,經綠洲授權的公益分發機構到店領取。志願者和門店員工一起,對每一箱物資再次進行食品安全和品質查驗:看日期、看外觀、對照“禁捐清單”。有問題的可以當場拒收,確認無誤之後,雙方在表單上簽字,並通過微信小程序上傳捐贈信息和現場照片,實現從接收到分發前的全鏈路數字化留痕。這也是項目第二重把關:在食品安全核查和交接的基礎上,引入數字化機制追蹤捐贈流向,實現責任到人,同時提升項目對接的效率。

山姆員工與社區志願者共同核對清單
像同興食堂這樣的合作機構,接收物資後會在出餐前再檢查一遍狀態,不合格的堅決剔除。對瓜果蔬菜等不耐存放的品類,要求在領取當日完成分發,對臨期預包裝食品,則在收到後兩三天內發放完畢,並在現場提醒受益人“盡快食用”。這是項目的第三重把關。
日常的操作看上去瑣碎,卻是這個項目得以長期運行的基礎——由沃爾瑪、綠洲和分發機構從項目全運營鏈條中識別出關鍵點,制定科學的風險管理制度、清晰的對接流程要求,並輔以數智化工具來追蹤監管。
綠洲負責人李冰概括這套機制時説:“每一次食物的有效流轉,都是對資源的尊重、對生命的關懷,讓余量食物合規、安全地到達受益人手中”。
截至2025年6月底,“沃身邊的食物銀行”已在上海、廣州、深圳、成都、蘇州、昆明、北京、大連多城落地,約一百家沃爾瑪門店、山姆會員商店及配送中心參與其中,由綠洲牽頭建立37家授權合作分發點,支持社區助餐、養老機構、殘障照護機構、社工站等多種場景。項目累計惠及約216萬人次;從2021年7月至2024年12月,捐贈量相當於約1098萬份餐食。
這些數字的背後,是一條從商超貨架延伸到社區“最後一米”的暖心通道:企業把余量食物從報損清單中“請出來”,交給專業公益機構統籌,本地機構和志願者完成“最後一公里”的分發,讓一份份余量食物重新煥發價值。
節約與互助之間,一座城市悄悄改變彼此
從更大的坐標看,“沃身邊的食物銀行”接住的不只是余量食物,也是當前中國多項重要議題的交匯點。
在節約糧食、反對浪費方面,它為“余量食物”搭建起一條明確、可追溯的再分配路徑,讓仍具食用價值的食物從商超、企業走向有需要的人群,將節糧行動從倡議變成日常機制,呼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等相關部署,把“珍惜每一份食物”的理念落在一碗飯、一份菜之中。
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通過“捐贈替代報廢”,項目減少了食物被填埋或焚燒所帶來的資源消耗和碳排放。李冰認為,這類項目既直接減少了因食物浪費産生的碳排放,又在社區層面傳遞了節約、環保的觀念。
從社會治理的角度看,“沃身邊的食物銀行”是一個多方協同的樣本:企業拿出資源和管理能力,專業機構提供規則與監督,本地組織和志願者完成精準觸達,基層社區在一份份食物的傳遞中,悄然孕育出更緊密的信任紐帶。
對沃爾瑪而言,這也關乎企業如何理解自己的角色。沃爾瑪中國公司事務高級副總裁佘端志認為,“為顧客省錢,讓他們生活得更好”是沃爾瑪始終不變的企業使命。他提到,一家負責任的企業應該秉承商業向善的理念,從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為各利益相關方創造共享價值。2020年,沃爾瑪宣布向“可再生型”公司轉型,將自然與人置於業務運營的核心。
佘端志&&,“成為一個好的環境和社區守護者,與成為一家高效盈利的企業並不矛盾”。
在他看來,“沃身邊的食物銀行”是沃爾瑪中國圍繞“可再生”戰略、減少食物損失與浪費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公司全球食物減損目標在中國的具體實踐,“沃爾瑪作為社區的一份子,通過與專業公益機構、本地社區組織的長期協作,構建起了良性的社區資源整合生態,為社區注入了良善的力量。在這個過程中,沃爾瑪在社區層面更穩固地踐行‘扎根社區、回饋社區’的承諾”。
回到深圳龍華的大和村,時間已近午後。食堂裏只剩水聲和碗筷輕碰的聲音,志願者收拾完廚具,掌勺的吉班長在記錄本上寫下今天用掉的蔬菜斤數,順手把冰箱門關緊。幾位老人拎着小布袋慢慢走遠,街巷重新安靜下來。
同興食堂的工作人員能清楚地記住這些熟悉的背影。從接電話協調物資,到一遍遍檢查食材、端上最後一碗菜,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回答“節約”和“互助”意味着什麼。
沒有響亮的口號,這個項目更像是一條安靜的路徑:當人們在商超貨架前挑選更新鮮的那一份時,那些當下沒有被買走的食物並沒有被匆匆丟棄,而是沿着一套可追溯的機制走向正好需要它們的人。對更多城市而言,如何讓“一份份余量食物”找到“正好需要的一頓飯”,將是這場善意循環繼續書寫的新篇章。
特約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