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第三十二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以下簡稱“農高會”)在陜西楊凌開幕。本屆農高會吸引了全國9個農高區及近50個國家的1800余家農業企業及科研機構參展。

會上,深圳中農秸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農秸美”)攜其在秸稈資源化利用領域的創新成果——“創新高活性酶解聚秸稈木質纖維素三組分分離”技術(以下簡稱:“三組分分離”技術)亮相,吸引眾多目光,成為展會焦點。
中農秸美通過“三組分分離”技術,可以將9種主要農作物和植物的秸稈廢物完全分解轉化為高價值工業産品,成功實現零廢棄、低耗能、高值化利用,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更有價值的是,在解決秸稈廢棄物問題上,中農秸美還打通了從實驗室到産業化、再到商業化的全部鏈條,形成了全産業鏈共贏的商業化解決方案。
打破路徑依賴,驅動産業重構
我國是農業大國,每年各類糧食作物産生的廢棄秸稈超過9億多噸,這些秸稈若得不到有效處理,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還會引發環境污染問題。
為此,近年來,國家層面先後發布《關於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意見》、《關於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的通知》、《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2021-2025)》、《全國農業科技創新重點領域(2024-2028)》等政策,引導全國各地減少秸稈次生污染、加強對秸稈廢棄物的綜合利用。
目前,秸稈主要採用還田、發電、壓板、有機肥等方式利用,存在經濟效益低、工業原料化污染嚴重等問題。
為了從根本上打破秸稈廢棄物處理過程中傳統做法的困境,中農秸美跳出思維定勢和路徑依賴,經過科研團隊長期攻堅探索,發展了全新的合成生物技術路徑

天士力創始人、中農秸美董事長閆希軍&&,“農業經歷了機械革命、化學革命,今天,正在進行着生物與信息革命。唯有以新質生産力為引領,徹底打破傳統路徑依賴,以技術革命驅動産業重構和價值躍遷,才能開創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境界。”
中農秸美聯合創始人、總經理、首席科學家臧立華介紹,中農秸美利用自主開發的“三組分分離”技術,實現了秸稈廢棄物的全生態閉環高值化利用。
通過該技術,中農秸美可以將水稻、小麥、高粱、玉米、蘆葦、棉花、蘆竹、甘蔗渣、竹片等9種主要農作物和植物的秸稈廢物完全分解,100%轉化為紙漿纖維、萊賽爾纖維和可溶解黃腐酸等高價值工業産品,成功實現零廢棄、低耗能、高值化利用。
從資源消耗角度看,對比傳統利用秸稈製備紙漿的化學法,該技術在生産過程中,能耗降低70%、水耗減少80%,更加綠色環保。
“三組分分離”技術是能對全部9大類農業秸稈實現全成分高效分離與高值化利用的技術。
由此,中農秸美可以真正做到把秸稈“吃幹榨盡”,讓數量巨大的各類“環境隱憂”變成取之不盡的“金色價值”。
獨創領先全球的技術體系
“中農秸美針對秸稈廢棄物處理所獨創的‘三組分分離’技術具有三大核心優勢,包括權威認定的領先性、全球獨佔的唯一性、綠色高效的先進性。”臧立華&&。
其中,中農秸美新技術的領先性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獨創四級酶解技術,如同精準的分子手術刀,可以將秸稈完美分離為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純度都達到工業應用級別。二是對設備的集成創新,成功研發設計了四級酶催化反應核心成套設備及配套設施,實現了全自動運行。三是對工藝體系的創新,建立大數據處理中心,構建不同工藝及産品條件下的模型結構,並通過AI技術優化運行方式。
今年3月,經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組織專家鑒定,該項目被專家組一致認為“整體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並被譽為“生物質精煉的中國方案”。

鑒定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原校長陳堅高度評價中農秸美“三組分分離”技術,稱讚中農秸美立足國家重大發展需求,通過“酶-裝備-工藝”全鏈條創新,為生物質精煉提供了標杆範式。“尤其將合成生物技術深度融入農業領域,既破解了原料依賴問題,又培育出新質生産力,對鄉村振興和産業升級具有雙重價值。”
除了技術本身先進環保以外,利用新技術生産的工業産品,質量也更加過硬,市場競爭力更強。
以新技術生産的主要産品——生物基纖維為例,通過合成生物技術生産的生物基紙漿,其抗張指數、撕裂指數、耐折度、灰分等指標,均大幅優於以化學法傳統生産的非木漿國家標準,與闊葉木漿相似。
“總的來説,我們通過對高活性生物酶及應用場景的技術突破,實現了秸稈木質纖維素組分的三分離,以無污染、低能耗水耗的酶解工藝替代了傳統化學工藝。”臧立華説。

為秸稈處理更換“市場化引擎”
目前中農秸美生産的兩大工業産品——生物基纖維和可溶性黃腐酸在國內均有廣闊的消費市場。
其中,生物基纖維即紙漿。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紙品消費國,紙漿需求持續增長。另一方面,近年來,受益於雙碳目標的引領和禁限塑政策的推動,以及消費升級的帶動,紙漿模塑製品在食品、醫療等領域的需求迅猛增長,未來替代空間廣闊。

臧立華&&,中農秸美的生物基紙漿的生産成本比化學紙漿低30%以上,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可替代進口,解決我國紙漿短缺難題。
中農秸美的另一大工業製成品——可溶性黃腐酸可作為有機肥用於農業還田,具有綠色環保、性能卓越、綜合成本低等特點,也可替代市場上現有的礦源黃腐酸和生化黃腐酸。

目前,中農秸美在安徽宿州的2萬噸級産業化示範線穩定運行,産線運行、産品市場、經濟效益均已得到驗證。這意味着中農秸美已經打通了從實驗室到産業化、再到商業化的全部鏈條,形成了全産業鏈共贏的完整解決方案。
臧立華&&,經過中農秸美測算,12萬噸原料標準化酶催化降解秸稈智能化工廠模塊具有能源消耗少、收儲半徑優、物料平衡優、建設規模佳、投資效益高的優點,是進行推廣的單體規模。
“12萬噸級産線佔地約100畝,可以形成標準化模塊的園區,匹配50-100公里的收儲半徑,預計年産生物基纖維産品約7.2萬噸、可溶性黃腐酸産品4.8萬噸。”臧立華説。
市場人士認為,由於中農秸美秸稈廢棄物處理解決方案有着明顯的高值化特徵。
“未來,秸稈廢棄物處理‘污染+低質利用’的時代將成為歷史,中農秸美的新技術和新解決方案,將推動秸稈廢棄物處理産業從‘政策驅動’逐步轉向‘市場驅動’。”山東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張民&&。
因看好中農秸美“三組分分離”技術的市場前景,本屆農高會上,加拿大莫裏森集團、安徽中創藍圖科技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河南華磊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河南蓬勃實業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與中農秸美簽署了項目戰略合作協議,標誌着中農秸美正式從“0-1”邁向了“1-N”的規模化複製新階段。
陜西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管委會、河南省夏邑縣人民政府等兩地政府也分別與中農秸美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中農秸美全球首個農業秸稈循環利用示範産業園,將於近期正式落戶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

2025年4月,天士力增資中農秸美,並以智能製造、産業經驗強力賦能中農秸美的産業化拓展。由此,中農秸美的技術迭代進一步加速,並完善了“就近收儲-酶解加工-下游轉化”的産業化閉環。
根據規劃,中農秸美的産業化藍圖將圍繞“一個&&、雙輪驅動”的戰略全面展開。

“一個&&”是指打造集技術創新、産業運營與資本整合於一體的産業化集團公司。該&&將集成合成生物技術研究院、裝備創新中心、酶製劑創新中心三大研發引擎,為快速規模化複製提供強大的技術、資本和管理支撐。
“雙輪驅動”,是指國內國外市場同時發力,同步拓展。在國內,中農秸美將以國家農高區為起點,在全國建設幾十個産業基地,年處理秸稈近千萬噸,構建起覆蓋國內主要産區的綠色循環經濟網絡。
中農秸美還將重點開拓國外秸稈資源富集區,以“技術+裝備+標準”的集成式方案建設數智化生産基地,推動秸稈産業實現系統性革新。

此外,中農秸美還規劃在全球推廣種植蘆竹等高纖維植物,布局面向未來的綠色産業支柱。
“中農秸美的戰略路徑,旨在將技術優勢紮實地轉化為産業成果,這既是商業路徑,更是一份産業責任的擔當。中農秸美願意為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閆希軍&&。
面向未來的三點倡議
合成生物學專家、天津科技大學校長路福平認為,合成生物技術應用前景廣闊,當下正處於合成生物技術引領農業革命的關鍵歷史轉折點,各方應當把握機會,引領農業新生態的歷史性跨越。
為了推動秸稈廢棄物處理這一綠色産業更好的向前發展,推動我國在農業産業化競爭中成為規則制定者,中農秸美還發出了三點倡議。
第一,呼籲機制創新,激活綠色動能。積極響應國家碳市場建設部署,完善自願減排交易機制,加快生態價值市場化;並將生物製造納入新質生産力重點領域,為農業綠色轉型提供政策支撐。
第二,倡導開放協同,凝聚産業合力。倡議共建産業生態聯盟,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深度融合,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共同提升中國農業科技的國際競爭力與話語權。
第三,堅持全球視野,共創普惠未來。中農秸美願與各國夥伴共享技術、共建生態,讓中國方案惠及世界。
“從‘能用’到‘好用’,再到‘高值化利用’,借助生物合成技術,如今的秸稈,已經真正從廢物成了寶物。只要我們持續探索、久久為功,就一定能讓每一株秸稈都物盡其用,讓廣袤的田野生機無限,為農業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燃氣與環境工程中心主任郭榮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