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17日電 題:以科技為筆,寫好農業現代化的“首都答卷”
新華網 李亞
秋意漸濃,京郊田野間生機盎然。
從平谷金海湖畔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的活動現場,到昌平果園裏疾馳作業的北斗導航割草機,再到密雲溫室中實時閃動的數字監測大屏,一場由科技驅動的農業實踐,正在首都大地悄然展開。
當前,北京正深入落實《北京市農業農村局關於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示範與生産服務體系作用的實施方案》,聚焦“兩大&&”,推進“八項行動”落地實施——涵蓋品種更新換代、土壤改良與質量提升、糧食單産提升、蔬菜産業升級、農産品品質及標準化提升、綠色低碳發展、景觀休閒農業及智慧農業提升,正繪就首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施工藍圖”。
“我們希望通過‘八項行動’的系統推進,把科技創新真正嵌入農業生産的每一個環節。”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科技管理部門負責人&&,“以科技為筆,寫好農業現代化的‘首都答卷’。”
隨着2025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WAFI)在北京市平谷區舉辦,全球農業科技資源加速匯聚,創新成果在北京落地生根。從“農業中關村”的科技策源,到“種業之都”的成果轉化,首都農業正以科技為核心驅動力,全力打造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新高地。
全球智慧聚平谷世界農科大會樹標杆
2025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開幕式現場
金海湖畔,國際目光再次聚焦平谷。10月13日,2025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在北京平谷開幕。來自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0余位科學家、企業家、教育家共話農業未來。這場活動正在成為展示中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窗口。大會期間,現場發布了《中國農業大學神農大模型3.0》《農業中關村核心區發展2.0》等一系列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成果,農業中關村合成生物産業園正式揭牌。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付文閣&&,AI與生物科技的結合將深刻改變未來農業生産方式。WAFI大會促進了産學研互動,吸引國際資源與資本匯聚北京,為農業中關村的創新生態注入新動能。
從全球科技資源到地方成果落地,北京正以“平谷方案”打造全國農業科技創新標杆,讓“農業中關村模式”成為推動農業強國建設的首都樣本。
智慧園區落京郊科技催生農業新場景
如果説平谷區代表着“科技聚集地”,那麼昌平區與密雲區則是首都農業創新的“應用實踐”。通過“八項行動”深入實施,科研院所、推廣單位、生産主體聯合發力,促進一批智慧農業園區正讓科技成果從論文、實驗室中走進田間地頭,成為農業現代化最鮮活的注腳。
果農正在操控智能機器打藥(新華網李亞/攝)
在昌平天匯園果園,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牽頭整合各類資源,果樹管理的“智慧化”正加速推進。過去,80畝果園割草需5人4天完成,如今一台北斗導航割草機、一名操作員,兩天即可完成相同作業,效率提升一倍以上;打藥環節實現自動化、精準化,人工成本壓縮過半。園區還建設了長勢監測站與氣象墑情站,實時採集溫濕度、光照、風速等環境數據,系統結合作物模型自動生成灌溉、防控方案,形成“感知—分析—決策—執行”的數字化閉環。
“以前靠經驗種,現在靠數據種。”園區負責人説,“智能蟲情監測和水肥一體化系統讓果園更安全、更高産。”
在昌平天潤園草莓合作社,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組織協調各方力量,促進草莓種植進入了“數字時代”。園區通過數字菜田系統實現環境實時監測與精準調控,依託補光、降溫和基質優化技術,實現了草莓的全年穩定供應。與此同時,園區建立了全程綠色防控體系,從源頭保障果品品質。“聖誕紅”“粉玉2號”等高品質草莓已形成品牌化、標準化種植格局。
“我們希望通過智能監測、數據建模,讓草莓‘四季常紅’。”園區負責人説。
園區工作人員正在通過手機App操控設備運轉(新華網李亞/攝)
而在密雲和合園種植合作社,智慧農業建設正從單項技術邁向系統集成。園區依託北京市數字農業農村促進中心,率先落實“八項行動”中的智慧農業提升行動,搭建覆蓋種植、倉儲、銷售、追溯等環節的數字化綜合管理&&,實現“人財物産供銷”一體化運營。
溫室智能控制系統可根據傳感數據自動調節卷膜、光照、環流風機等設施;水肥藥一體化裝備實現節水、節肥、節藥;農産品溯源系統助力實現全流程質量追溯。
值得關注的是,和合園建設的“數字+農業信息服務分中心”正在打通科技服務“最後一公里”。通過“農愛問”智能問答&&,園區可實時對接科研院所專家資源,獲取生産技術指導、市場價格信息與茬口安排建議,讓數字化服務從屏幕直達農田。
從“智慧果園”到“數字菜園”,再到“智能溫室”,形成了立體互聯的示範格局,成為首都農業科技創新的“前哨陣地”,也為“農業中關村”與“種業之都”的建設提供了生動樣本。
協同創新強引擎雙輪驅動助發展
科技創新的價值,最終要在大地上生根開花。未來五年,北京將不斷完善科技服務體系與成果轉化機制,讓創新真正成為驅動首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源動力。
北京以“農業中關村”與“種業之都”雙輪驅動為戰略抓手,通過“八項行動”統籌全局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既打造了全球農業科技資源匯聚的“創新高地”,也構建了全域協同的“産業生態”。“農業中關村”1個核心區+7個輻射區的錯位發展格局,提升了科技創新效能;“種業之都”支撐創新主體不斷釋放活力,驅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二者相互賦能、協同共進,不僅讓北斗導航、數字監測、生物育種等技術走進田間地頭,更讓“靠數據種”“靠科技産”成為京郊農業的新常態。
未來,隨着創新機制的不斷完善、協同網絡的持續升級,北京將繼續以科技為筆,在首都農業的廣袤土地上,書寫出農業現代化的“首都樣本”,為建設農業強國注入源源不斷的“北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