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製菜産業高質量發展當跨“三重門”-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2 10:02:38
來源:國際商報

預製菜産業高質量發展當跨“三重門”

字體:

  近年來,預製菜産業作為推動農業與消費深度融合、促進食品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迎來爆發式增長。在經歷快速擴張之後,行業正步入從“量的增長”轉向“質的提升”的關鍵階段。實現預製菜産業的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政策制定者、行業企業以及廣大消費者的共同目標。政策的精準引導、標準的嚴格規範、消費者認知的理性提升,正共同構築起推動産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

  政策引領:

  為行業明確發展路徑

  2023年,預製菜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文件明確提出“培育發展預製菜産業”。近兩年,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也頻頻出現“預製菜”這一關鍵詞。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為預製菜産業劃定發展航道、注入新動能,推動其邁向規範發展。

  國家層面政策定調清晰。商務等部門將預製菜視為促進消費升級、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積極鼓勵行業推進研發創新與品牌建設。2024年3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商務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産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首次在國家層面明確預製菜“不添加防腐劑”的基本原則,並對原料、加工、貯存等環節提出基本要求,為行業設立了明確的規範邊界。

  各地政府也結合資源稟賦,推出針對性舉措。廣東、山東、福建等産業大省積極建設預製菜産業園區,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措施支持企業發展,並組織企業“抱團出海”開拓國際市場。

  廣東作為預製菜産業先行者,自2021年起積極布局,率先設立線上銷售專區;2022年,在省級現代農業産業園推薦名單中,有11個園區聚焦預製菜領域;同時,廣東還推出了《加快推進廣東預製菜産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進一步夯實政策基礎。

  政策合力為預製菜産業構建了健康、有序的發展生態。以廣東為例,艾媒數據顯示,今年1—6月,廣東預製菜産業規模突破960億元,在全國的佔比為13.7%,同比增長超28%;預製菜企業約8000家,在全國的佔比為11.9%。目前,廣東省15個省級預製菜産業園已形成“多點開花、各具特色”的産業格局,佛山大盆菜、汕頭牛肉丸、湛江金鯧魚等地方特色預製菜産業集群初具規模。

  科學視角:

  還原預製菜的營養真相

  “很多人對預製菜存在誤解,認為它必須依賴大量防腐劑保鮮。”福建武夷山嘉樂食品有限公司市場部負責人吳思成向國際商報記者&&,現代預製菜通過冷凍、冷藏等貯存條件和殺菌技術實現保鮮,因此並無添加防腐劑的必要。

  據吳思成介紹,公司在原料採購、包裝和微生物管控等方面建立了嚴格標準,實現了産品一品一碼全程可追溯,並配備化驗室,從感官指標到微生物指標實施出廠前綜合檢測。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對國際商報記者指出:“很多人擔心預製菜含有添加劑、不夠新鮮,但其實現代食品科技已有效解決了這些問題。”她解釋説,鎖鮮技術如零下40℃急凍可瞬間鎖定食物水分與營養,相當於按下“保鮮暫停鍵”,解凍後口感與新鮮食材相差無幾;超高壓滅菌、巴氏殺菌等工藝可替代部分防腐劑,在延長保質期的同時保障食品安全;全程溫控追溯的冷鏈物流系統,則如同為食品配備了“專屬保鏢”,確保其在流通過程中不變質。

  “預製菜是食品工業進步的便捷産物,並不可怕。”朱毅強調,“預製菜能否被廣泛接受,關鍵在於三點,即國家標準普及落實、商家主動公開工藝信息、消費者學會科學鑒別。”

  標準護航:

  為安全與營養設立“硬約束”

  在標準體系建設方面,各級相關部門正在積極推進。由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主導的《預製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即將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國家標準委正組織研製《預製菜術語與分類》,明確相關術語定義與類別劃分;工業和信息化部已制定《方便菜肴》等6項預製菜相關行業標準計劃。

  地方層面同樣動作頻頻。今年1月,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預製菜術語及分類》和《粵菜預製菜包裝標識通用要求》兩項省級地方標準。江西、大連、咸陽等地也&&了涉及預製菜冷鏈運輸與配送技術的地方標準。此外,中國飯店協會、中國民族貿易促進會等團體發布了多項團體標準,為預製菜品質分級和生産質量管理提供依據。

  值得關注的是,廣東發布的《粵菜預製菜包裝標識通用要求》聚焦消費者知情權與選擇權,明確要求産品名稱須標注“預製菜”或“預製菜肴”,標注原料投料量或成分含量,並註明食用及烹飪方法,以提升消費者體驗,減少信息誤解帶來的投訴。

  江南大學國家安全與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陳紅向國際商報記者介紹,該院牽頭於2024年3月在全國團體標準信息&&發布了《預製菜 標準體系建設通則》《預製菜 術語和分類指南》《預製菜 分級評價規範》三項團體標準,進一步完善行業標準框架。

  “作為生産企業,我們期待法規不斷健全、標準持續完善、監管嚴格執行,只有這樣才能淘汰不合規企業,為合規企業營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吳思成&&。

【糾錯】 【責任編輯:張欣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