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國農民豐收節金秋消費季正在火熱進行,以“慶農業豐收 享美好生活”為主題的一系列促消費活動將輪番開展。不久前,農業農村部等10部門發布《促進農産品消費實施方案》,將“優化綠色優質産品供給,滿足多層次消費需求”放在首位,明確重點發力方向。一系列鮮明舉措,將以供需結構的優化升級,挖掘釋放消費潛力。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産品消費在人民生活中佔有相當的比重,直接體現着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促進農産品消費,是一件關乎經濟發展、民生改善、鄉村全面振興的大事。
近年來,我國農産品穩産保供有力,市場消費總體穩定。不過,聚焦到一個個具體的場景就會發現,消費者常常挑花眼也未必能買到稱心如意的産品,而生産者卻在苦惱“好貨難出山”“優質難優價”。這些現象反映出當前農産品供需錯配的結構性矛盾。其中,綠色優質農産品供應不充分,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受到廣泛關注。
農産品消費的源頭是農業生産。優化供給,要從“田間地頭”開始,推動農業綠色轉型升級。加大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和地理標誌農産品培育力度,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産結構和區域布局。綠色食品堅持精品定位,有機農産品立足各地生態資源優勢,名特優新農産品重點挖掘産品營養品質特色,地理標誌農産品重點加強産地追溯和特徵品質保持,滿足多元化消費需求。
優化供給,要加快推進農産品品質評價和質量分級,讓生産者按標生産、消費者按需消費。一段時間內,因為認證標準混亂、監管缺位,“綠色”“有機”淪為商家抬價的噱頭,讓消費者難辨真假。針對於此,農業農村部構建起全鏈條綠色食品標準體系,從土壤重金屬、農藥殘留限值到包裝運輸要求,均劃定明確紅線。政策打造的“標尺”,讓生産者明確知道自己的農産品屬於什麼級別,便於優質優價;讓消費者清楚識別自己購買的農産品質量屬於哪個檔次,實現明白消費。
開發新型加工産品,也是優化綠色優質産品供給的重要方面。加工是農産品的第二次生命,有助於賣得更多更好。開發美味多樣的休閒食品、營養健康的飲品,推進開展食藥物質等保健食品原料復方配伍備案試點;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究,鼓勵開發營養健康方便的即配、即烹、即熱産品;引導各地深入挖掘本地區糧油、畜禽、果蔬等特色農産品資源,加大精深加工轉化力度……這些都是以消費需求為導向要做好的事情。
優化供給,並不是簡單地多産一點農産品、多賣一點農産品,更不能癡迷於打造一時的爆款。“天價”農産品登高跌重、一哄而上擴種增産市場卻表現不佳的現象,並不鮮見。農産品消費關係國計民生,相關政策發力的落腳點,始終是讓綠色優質産品成為惠及民生的常態。當更多優質農産品走出深山、從“土疙瘩”變成“金疙瘩”,當消費者更容易買到稱心如意的農産品、實現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的升級,政策舉措的初衷也就落到了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