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餐廳作為從香港走向全國的經典美食,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近年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疊加茶餐廳品牌自身創新乏力、模式固化等問題,茶餐廳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衝擊,目前進入調整轉型階段。
那麼,當下茶餐廳品類的發展現狀如何?茶餐廳品牌在轉型階段如何求發展?轉型過程中又涌現出哪些新趨勢、新玩法?為了探尋這些問題,紅餐産業研究院發布了《茶餐廳品類發展報告2025》。
茶餐廳品牌發展各異,大部分品牌以區域發展為主
茶餐廳,是一種起源於香港,從冰室演變而來的快餐食肆,主要提供融合了西式與中式風味的産品,如港式奶茶、西多士、菠蘿包等。由於茶餐廳具有産品豐富、價格親民、經營時段長、消費人群廣泛的特點,自誕生起便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如今已成為香港美食的代表。
據紅餐大數據,2024年我國茶餐廳的市場規模為285億元。進入2025年,茶餐廳的市場規模有望突破300億元。
紅餐大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全國茶餐廳門店數超過2.8萬家。企查查顯示,截至2025年8月,茶餐廳相關企業存量為2.15萬家。
從線級城市來看,新一線城市的茶餐廳門店數最多,佔比達到22.7%;其次,三線城市與一線城市的門店數也較多,佔比分別為20.6%和17.8%。
具體到城市分佈,全國茶餐廳門店數TOP10城市中,廣東的城市佔據了7席。其中,廣州門店數最多,佔比達7.3%;深圳、上海的茶餐廳門店數緊隨其後,佔比分別為5.5%、3.8%;而北京作為香港茶餐廳品牌最早北上發展的城市之一,也有較多茶餐廳門店,門店數佔比為1.2%。
從茶餐廳品牌的門店分佈來看,大多數品牌以區域發展為主,不過也有少數品牌嘗試跨區域發展,並在其他城市開出門店。
從具體的品牌來看,起源於香港的茶餐廳品牌中,除了大家樂、翠華餐廳、敏華冰廳等品牌跨區域發展之外,大多數品牌一直深耕香港市場,以單店或小型連鎖為主。例如,大家樂、大快活是較早一批北上發展的品牌。
在香港之外,廣州、深圳、上海、昆明等地也有一批茶餐廳品牌崛起,它們憑藉創意菜品、高性價比、小而美的門店模型等優勢發展較好。例如,截至2025年8月,起源於深圳的克茗冰室,全國門店數已超140家;在廣州誕生的太哼冰室,已發展至福建、黑龍江等地區,全國門店數有100余家。
內外部挑戰夾擊,四大痛點制約茶餐廳發展
在餐飲市場競爭加劇,消費者消費理念日趨謹慎,以及食材、人工、租金等成本上漲的背景下,茶餐廳賽道的發展面臨多個痛點。
1、産品同質化嚴重、品牌創新不足
目前,大部分茶餐廳的産品嚴重趨同,“換店不換菜”的同質化問題一直被消費者詬病。雖然很多茶餐廳品牌都有嘗試打破僵局,但是一方面,茶餐廳若過度融入新元素、改變傳統風味,消費者會認為茶餐廳“不正宗”,容易失去核心消費人群。另一方面,茶餐廳産品結構較為固定,一些微創新難以被消費者感知。這讓眾多茶餐廳品牌在創新方面陷入了兩難。
此外,隨着現制飲品、麵包烘焙、粉面等細分賽道的品牌頻繁上新,茶餐廳的經典産品(如港式奶茶、西多士、菠蘿包等)也被這些賽道的品牌納入其中,茶餐廳産品的吸引力逐漸下降。
2、産品和服務價值感總體不高
近年來,隨着消費者的消費理念趨於理性,性價比已經成為影響消費者餐飲消費決策的關鍵因素之一。紅餐産業研究院“2025年餐飲消費大調查”顯示,有超三成的消費者在選擇餐廳時關注價格和折扣問題。
在此背景下,茶餐廳門店普遍為50~80元的人均消費,對於大部分消費者來説並沒有什麼吸引力。特別是茶餐廳的産品都是以米飯簡餐、粉面、包點為主,這相較於小吃快餐、燒烤、火鍋等賽道來説,性價比不高。加之,很多茶餐廳的服務水平也相對樸實,並不能給消費者很高的價值感。
3、供應鏈建設成本高,難以形成獨特優勢
隨着茶餐廳賽道的進一步發展,上下游供應鏈已形成較為成熟的體系,在食材、調味料、冷鏈物流等領域均發展出一批代表企業。得益於上游供應鏈的日益成熟,茶餐廳所需的主要食材、調味料均已實現工業化生産,口味和工藝高度統一,推動茶餐廳品牌加快連鎖化發展。但也正因供應鏈産品的高度標準化,茶餐廳品牌的産品缺乏辨識度,難以通過産品差異化形成競爭壁壘。
同時,傳統茶餐廳的産品涵蓋燒臘、小炒、湯品、點心、飲品等多個品類,這使得食材的採購、儲存和保鮮管理變得複雜,同時投入的設備與人力較多,導致供應鏈建設成本更高。
此外,在消費需求日益變化的當下,大部分傳統茶餐廳品牌在品牌形象、服務體驗、産品營銷等方面仍以傳統模式為主,對年輕消費者的吸引力逐漸下降,賽道陷入品類老化的困境。
茶餐廳品牌積極謀變,圍繞定位、産品、風格等方面積極探索
在此背景下,為尋求業績新增長點,謀求更長遠的發展,茶餐廳品牌圍繞定位、産品、門店風格、門店模型、營銷與運營等方面積極探索轉型之路。
定位:茶餐廳品牌聚焦不同元素打造特色定位,尋求差異化發展
為增強消費者忠誠度、提升品牌競爭力,茶餐廳品牌積極融入地域元素、潮流元素調整定位,打造差異化定位。
一方面,大家樂、大快活等進軍內地的香港本土品牌,為迎合年輕消費者喜好,在堅守港式文化的同時,融入年輕潮流的元素升級門店形象,弱化原本的“港式快餐”標籤,轉向更年輕、休閒的品牌定位。
還有一些深耕香港市場的品牌如大安茶冰廳等,通過將茶餐廳與咖啡結合,打造全新定位,在香港發展較好。
另一方面,太食獸泰式茶餐廳等品牌通過融入東南亞風情等異域元素,打造高辨識度的泰式茶餐廳定位;一些品牌則融入了台灣、雲南、新疆、湖南等地的特色元素打造地域特色茶餐廳;此外,還有一些品牌結合素食理念開出素食茶餐廳。
産品:茶餐廳品牌積極調整産品結構,在食材、風味等方面進行改良創新
隨着市場環境的變化,傳統的茶餐廳模式與産品難以滿足年輕消費者的需求,眾多茶餐廳品牌開始圍繞産品進行改良創新。
其一,茶餐廳産品結構日益豐富,多元化趨勢進一步加深。近年來,隨着市場競爭愈發激烈,許多茶餐廳品牌為避免産品同質化問題,加快産品上新節奏,除了茶餐廳經典産品以外,品牌會推出符合當地飲食習慣的産品或其他品類的産品,擴大産品矩陣。
目前,大部分茶餐廳的産品類別已經涵蓋了粉面、小吃、飲品、甜品甜點、麵包烘焙、飯食、湯品、粥品、特色菜、火鍋等,産品多元化趨勢進一步深化。
例如,克茗冰室除了主要的産品外,近年來還推出了煲仔粉、煲仔面、雞煲、暖心鍋等不同類型的産品;大家樂推出了冬陰功湯飯、石鍋米線、日式鰻魚飯等産品;避風塘則推出了更多融合了江浙滬地區特色的特色菜,如金蒜八珍鴨、春意腌篤等産品;新紮師兄冰室的部分門店新增了白灼東山小管魷魚、紫蘇牛蛙煲、豬手煲鳳爪等熱門菜品。
此外,近年來香港本土的茶餐廳品牌也推出了如水煮魚、辣子雞、酸菜魚等特色菜品。
其二,品牌通過地域食材拓寬創新邊界,食材迭代提升經典産品價值。為應對同質化問題以及提高産品價值感,部分茶餐廳品牌正積極對産品的食材進行升級。
茶餐廳品牌的食材升級動作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方面,品牌不斷推出使用了地域食材的全新産品,以此拓展産品結構,打造差異化産品,提升品牌競爭力。例如,避風塘的金蒜八珍鴨使用了臨安雷竹筍、福建蓮子、新疆紅棗等地域食材;敏華冰廳的無花果陳皮雞煲使用了清遠雞,突出地域特色。
另一方面,茶餐廳品牌不斷深挖地域食材、異國優質食材,對經典産品進行升級,以提升産品價值感。例如,文通冰室將黯然銷魂飯中的燒臘升級為伊比利亞黑毛豬肉,蔥油雞腿扒飯中的雞腿升級為180天的跑山雞腿肉等。
此外,還有一些香港本土品牌也在順應健康趨勢,將經典産品中的高油高糖食材替換為更健康的食材。例如,香港深水埗的一家冰室把傳統煉奶西多士改成希臘酸奶版本的西多士。
其三,品牌持續推出多元風味新品,地域風味受品牌青睞。據紅餐産業研究院觀察,過往大多數茶餐廳品牌的産品主要以港式風味為主,西式風味、粵式風味為輔。
近年來,面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與消費需求的快速迭代,茶餐廳品牌在經典港式風味的基礎上,融入了地域風味、異域風味進行創新升級,推出了多種創新産品。
例如,敏華冰廳的BigMen菠蘿包、餐蛋厚三文治、吉列豬扒滑蛋飯等産品,以貴州酸湯為靈感進行風味升級,既保留了港式風味的特色,又滿足了消費者對新鮮口味的追求;九龍冰室的泰式打拋雞拼豬肉飯、泰式MAMA面等産品,使用了泰式冬陰功湯底、泰國香料,呈現出濃郁的東南亞風味。
紅餐産業研究院了解到,在茶餐廳品牌的運營過程中,現熬湯底是湯粉面、小吃、飯食等帶湯産品實現標準化出餐的核心要素,但現熬湯底還存在人力成本高、生産效率低、出品不穩定、操作複雜等痛點。
一些上游供應鏈企業洞察到了這一痛點,比如深耕中式高湯領域的仟味高湯,其推出的仟味基礎湯品,能精準契合茶餐廳現熬湯底的需求,適用於雲吞面、牛腩米線、牛雜等多種産品,助力品牌實現高效出餐。
紅餐産業研究院還了解到,隨着茶餐廳品牌加速品類融合與産品創新,越來越多熱門産品被茶餐廳品牌引入到菜單中。不過,對茶餐廳品牌而言,推出其他品類産品或地域風味産品時,由於缺乏製作經驗、難以將産品落地是其痛點之一。
而借助專業供應鏈企業的解決方案成為品牌快速實現産品創新的可行路徑。以仟味高湯為例,其風味組合湯品和風味醬汁,如金湯、酸湯、廣式啫啫醬等産品可適用滷味小吃、酸菜魚、牛腩煲、雞煲、啫啫煲、砂鍋菜等熱門産品中,同時疊加仟味高湯的菜品方案庫,可助力品牌縮短研發周期,實現産品多樣化。
紅餐産業研究院了解到,仟味高湯的産品十分豐富,涵蓋有基礎湯(雞湯、骨湯、牛肉湯)、多種風味湯、風味醬汁、滷水、調味粉等,可廣泛應用於粉面、米飯快餐、餃子餛飩、麻辣燙、中式正餐、火鍋、燒烤、特色小吃等多個領域。
通過長期的積累與研發,仟味高湯已擁有超20,000種爆品菜味道解決方案,可為茶餐廳品牌提供成熟且全面的跨品類解決方案,助力其高效完成産品創新與標準化落地。
門店風格:品牌圍繞“港風+特色元素”升級,風格走向多樣化
門店風格方面,茶餐廳逐漸擺脫以往千篇一律的港風風格,圍繞地域特色、消費場景、客群需求等升級裝修,門店風格多元化趨勢漸顯。
例如,文通冰室、太哼冰室、九龍冰室等品牌以“復古港風+潮流元素”為核心,打造出兼具拍照打卡與社交屬性的沉浸式空間,吸引了許多年輕消費者來體驗。還有,翠華餐廳、敏華冰廳、太食獸泰式茶餐廳等品牌的門店裝修則在保留港式茶餐廳底蘊的同時,根據不同城市的特色進行相應改變與調整。
門店模型:品牌積極探索輕量化門店模型,門店模型趨向多元化
為進一步滿足消費者的快速用餐需求和降低各類成本,部分茶餐廳品牌正積極探索多元化的門店模型,推出了小型店、衛星店、外賣店、快閃店、店中店、聯名主題店、品牌旗艦店等多種創新門店模型。
其中,多個茶餐廳品牌傾向於將門店做小、做輕,打造高效運轉、輕人力、高人效、高適應性的門店模型。例如,翠華餐廳為適應快節奏生活和滿足年輕消費者的需求,推出了翠華Express門店;九龍冰室在廣州東山口推出全新店型九龍小冰室。
當前,茶餐廳賽道仍面臨多重發展痛點,品牌若想破局,需在産品創新、性價比與價值感、供應鏈建設、品牌升級四大維度集中發力,夯實核心競爭力。
展望未來,産品創新、年輕化策略、全時段經營、供應鏈建設將持續成為品牌發展的關鍵增長點。其中,供應鏈建設是品牌實現差異化突破與跨區域擴張的核心支撐。例如,越來越多的茶餐廳品牌除自主搭建供應鏈之外,也正在加速與專業供應鏈企業深度協同,為門店規模化拓展築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