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扎根田野間 多地探索農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28 09:48:46
來源:新華社

科技扎根田野間 多地探索農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字體:

近期,多地立足資源稟賦與技術優勢,探索農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各地通過“産學研”協同、科技育種、智慧種植、特色産業培育、生態改良等多元模式,推動農業生産向生態化、智能化、産業化轉型,繪就農業現代化發展新圖景。

■“産學研”協同 構建有機旱作生態循環鏈

近年來,山西農業大學山西有機旱作農業研究院採用“高校+企業+農戶”的合作形式,依託有機旱作生態循環農業技術,以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為紐帶,構建了一套“糧、菌、菜、肥”生態循環農業生産模式。

下一步,山西農業大學山西有機旱作農業研究院將以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為引領,打造推動區域有機旱作農業和特優農業發展的綠色樣板。

■熱帶沃土育新種 南繁托起農戶增産夢

海南的“新農人”田守波與團隊跨越山海,讓科研成果在熱帶土地上生根發芽,在海南建立了6000畝優質西甜瓜示範基地,創造産值超1200萬元。

從試驗田到生産地,從科研成果到産業轉化,一粒粒南繁選育的種子,不僅改變了一方産業的面貌,也托起了農戶的增産增收夢。

■從“扛鋤頭”到“點屏幕” 智慧農業促增收

當前,正值玉米灌漿期。在內蒙古科爾沁右翼前旗察爾森鎮水泉嘎查萬畝高標準農田上空,裝載農藥的無人機正在沿着預設航線噴灑農藥。

如今,農民實現了從“扛鋤頭”到“點屏幕”,從“看天色”到“讀數據”的跨越。科技正將曾經的發展劣勢,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獨特勢能。

■黃菇娘變身“金豆子” 激活鄉村活力

近年來,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大力發展黃菇娘種植産業,讓一顆顆黃菇娘蛻變成農民手中的“金豆子”。

當地堅持採用綠色種植方式,育秧、栽種、田間管理到採摘全靠傳統手工,為村民鋪就家門口就業路。農民種出了好日子,也種出了鄉村振興的新希望。

■鹽鹼地種出“豐收稻” 蹚出增産新路徑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沿海片區曾因鹽鹼化導致農作物成活率低、收成差。近年來,當地通過試驗篩選耐鹽鹼水稻品種,推廣機械化種植,耕種收綜合利用率大幅提升。同時探索菜稻輪作模式,高效利用土地。

如今,通過引進“海水稻”、創新智能農機裝備等方式,當地實現農業增産、農民增收,為“向鹽鹼地要糧”的農業變革寫下生動注腳。

■小菌菇延伸産業鏈 撐起富民大産業

近年來,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將食用菌産業作為重點特色産業培育發展。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企業,大力發展規模化種植。培育了一批食用菌加工企業,不斷提升食用菌加工産品附加值。

從深山菌窩到全國餐桌,一朵朵菌子正在南華縣成為撐起富民強縣的大産業,書寫産業振興的新篇章。

各地在農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的探索實踐,成果豐碩。既破解傳統農業發展難題,又激活鄉村經濟內生動能,以科技賦能、産業創新,助力農業增産、農民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持續活力。

統籌:李傑、王健、李佳琳

編導:吳昊

配音:王帥龍

包裝:夏勇

綜合新華社記者報道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糾錯】 【責任編輯:李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