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固態、液態、半固態……一文了解鋰電池》中我們曾提到,鋰電池的下游應用主要包括動力領域、儲能領域和消費電子領域。所以,根據應用場景,鋰電池還可以進一步分類為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和消費電池。
其中,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均屬於發展較快、獲得較多政策支持的戰略方向,近年來在資本市場上也備受關注。根據GGII的數據,動力電池2024年的出貨量為780GWh,同比增速24%,儲能電池2024年的出貨量為340GWh,同比增速65%。
數據來源:GGII
那麼,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主要有哪些區別呢?
實際上,二者的電化學原理基本相同,在國內的主要供應廠商也基本相近,但所應用的場景不同,從而導致技術要求也存在差異——
應用場景:為移動設備提供動力vs能量存儲與調度
動力電池的主要使命是為移動設備提供動力,場景聚焦於需要動態能量輸出的領域。其中最主要的應用載體是新能源汽車,此外還包括電動自行車、電動工具等小型設備等。這類場景的核心訴求是“在有限空間內提供持續動力”。
儲能電池則服務於“能量存儲與調度”的固定場景,具體可分為多個細分領域:
電網側:用於調峰填谷——白天儲存電能、夜間釋放以平衡用電負荷;
可再生能源側:配套光伏、風電項目,存儲不穩定的綠電,解決“棄風棄光”問題;
用戶側:涵蓋工商業備用電源、家庭儲能系統等,甚至包括通信基站的應急供電。
儲能電池的核心訴求是“長時間穩定儲放電能”,而對設備的體積空間的約束要求遠小於動力電池。
所以,從應用場景的視角來看,動力電池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傳統油氣動力源,而儲能電池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其他儲能技術(如抽水蓄能、氫儲能等)。
技術要求:高能量密度vs高循環壽命和安全性
作為移動設備的“心臟”,動力電池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主要追求高能量密度與便捷性,以實現更長的續航時間和里程。其設計壽命通常大致對標新能源汽車,約為5-8年,短於儲能電池。
儲能電池則屬於固定式“能源倉庫”,無需移動,因此對能量密度要求較低。但由於其需要高頻次、長周期地充放電,對循環壽命的要求更高,設計壽命普遍在10年以上。此外,儲能系統通常規模較大,且需要長期連續運行,因此在安全性與成本控制方面也有着更為嚴格的要求。
動力電池可“梯次利用”變為儲能電池
動力電池的使用壽命為5-8年左右,為保證續駛里程和安全運行,往往在電池容量剩餘80%左右時就需退役。這些電池雖然不再適用於電動汽車,但仍可在檢測、重組後應用於儲能、備電等對性能要求較低的領域,這一過程也被叫做“梯次利用”,可以起到節約成本、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作用。
從實踐層面來看,由於不同的退役電池的老化程度、性能狀態存在較大差異,檢測重組成本較高,因此“梯次利用”仍處於發展初期,但持續的政策支持為其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