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每天刷視頻、用AI軟體等等,其實背後都要靠海量數據支撐。數據多了,為了保證傳輸效率,傳輸數據的路徑和工具也得升級,就像快遞越多,就需要更快的物流車和更寬的郵路一樣。最近很火的詞——CPO就是提升數據傳輸效率的新型集成技術。
提到CPO,我們先來説説什麼是光模塊。光模塊,通俗來説,是一種將電信號與光信號互轉的器件。在發送端,把電信號轉換成光信號,通過光纖傳送後,再在接收端將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

為啥要進行這樣一個轉化?這就好比馬路,如果電信號是普通馬路,光信號則是高速公路,在算力需求爆發的時代,那肯定是希望傳輸效率越快越好,在傳輸路徑上,就要用到CPO技術了。
啥是CPO?
CPO(Co-Packaged Optics,光電共封裝)是一種新型的光電集成技術。簡單來説,就是把光模塊和交換芯片“打包”封裝在一起。
為啥要把它倆封裝在一起?
光電轉換,以前採用的傳統技術——可插拔方案。這項技術中,光模塊和交換芯片的距離相隔比較遠,如下圖所示,光模塊“獨立外設”,通過接口與交換機相連,就好比他倆像在“異地辦公”,有啥需要溝通傳輸的,還要靠“打電話”,信息傳到對方的效率相對較慢,而CPO技術,採用“封裝”的方式,把兩者封裝在一塊基板上,拉近兩者的距離,相當於從之前的“異地辦公”,變成現在兩者坐在旁邊的“同桌協作”,有點啥事情,溝通起來效率更高,更省力,也就實現了更低時延、損耗和功耗。
為啥CPO這麼火?
1)需求顯著增長
隨着AI掀起的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的加速,對於光模塊的需求顯著增長。400G光模塊已廣泛應用,800G光模塊已規模化商用,1.6T光模塊已進入量産階段。根據LightCounting的預測,預計到2027年800G和1.6T端口總數中,CPO端口將佔近30%。到2029年,3.2T CPO端口出貨量預計將超過1000萬個。
Tips:400G、800G、1.6T等指的是光模塊的傳輸速率,數字越大,代表傳輸速率越快。
2)技術迭代
在智算中心驅動的高速率場景下,為滿足網絡對更高帶寬和更低功耗的需求,光模塊技術正沿着一條清晰路徑不斷發展。
如下表所示,可插拔光模塊(包括傳統可插拔光模塊和LPO)受制於功耗、傳輸速率等問題,已經逐步跟不上節奏,CPO、OIO等推動光模塊向更高性能演進的技術應運而生。
表 傳統可插拔方案、LPO、CPO、OIO對比
來源:中科院物理所、AyarLabs、國信證券研報等相關資料整理。
注:1、CPO與OIO都是將光芯片和電芯片封裝在一起,CPO針對的是交換芯片,主要替代可插拔光模塊;OIO針對的是計算芯片,主要替代electrical IO。
2、據Cisco統計,對比可插拔方案,CPO方案能夠使得ASIC連接至可插拔光模塊所需的功耗最多可降低50%,可使51.2T交換機總功耗降低高達25%-30%。
光模塊是算力發展的關鍵支撐,隨着相關技術的逐步成熟,CPO等技術或將成為未來光模塊發展的主要方向,掌握這些先進技術的企業,或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據先機。今年以來,CPO概念股累計上漲75%(數據來源:同花順,截至2025/10/15)。
不過,CPO目前仍處於産業早期,目前也面臨一些挑戰:
首先,散熱問題。芯片和光器件的距離拉近,而光的反射、折射、吸收等特性易引發光損耗,進而轉化成熱能,這對材料的散熱性要求很高,需要高效的液冷技術。
其次,製造工藝。為了避免光損耗、芯片過熱失效等問題,光耦合對準要求達到納米級(比頭髮絲還要細的精度),這對製造工藝的精細程度要求很高。
整體來看,雖然目前CPO受良率掣肘,價格偏高,但其仍是解決超算、AI 集群等高帶寬場景“功耗、速率”等的核心方向。相信未來光模塊也將向着“更高速率、更低功耗、更小體積、更智能集成”的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