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焦慮,“AI診股”的精準收割-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7 15:10:27
來源:新華網

“智”造焦慮,“AI診股”的精準收割

字體:

  隨着科技、數字金融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融合,金融服務效率不斷提高,但與此同時,詐騙分子也運用AI技術“升級”詐騙手段,開展非法金融活動。

  AI正成為金融投資中便捷好用的投資工具,但不少詐騙分子也開始利用AI和大數據,打着“AI分析”“智能投顧”的旗號,一邊用“風險預警”製造焦慮,一邊用“專屬診斷”畫餅誘惑,讓不少投資者在恐慌與期待中掉入陷阱。

  【案例】A先生在網上四處搜索某只股票的信息,進入某網站瀏覽時,網頁彈窗精準地推送了一條信息:“【AI智能診股】緊急提示!您關注的XX股票存在主力出逃風險,立即獲取免費深度報告!”

  A先生將信將疑地點了進去,便收到一份科技感十足的“診斷報告”,報告看上去似乎數據詳實、圖表專業,A先生不由自主地按照指引,添加了“專家助理”的企業微信,添加後又不斷按照提示,轉賬解鎖了99元的“大數據AI進階風險報告”、999元的“VIP專屬診股服務”……

  詐騙分子往往先通過爬蟲等科技手段,抓取投資者在社交&&的持倉分享、搜索瀏覽記錄,識別投資者身份及其正在關注或持有的投資標的,再結合公開的股價數據,針對性推送“暴跌預警、主力出逃、絕對投資機會”等內容吸引投資者。

  這種“精準戳痛點”的操作,讓投資者不假思索尋找“解決方案”,此時,詐騙分子便會拿出看起來專業性很強的“AI診股報告”“智能投資方案”,“唬”住投資者付費解鎖更多報告或課程。

  而事實上,所謂的“AI診股”,大多只是AI工具用股價、均線、成交量等公開基礎指標,批量生成的數據圖表,報告中添加了很多專業術語、柱狀圖、餅狀圖,看起來無比專業,實則根本沒有真正的“大數據分析”和“內部數據調研”,而一旦按指引付款,錢就會直接被詐騙分子卷走。

  AI時代如何對抗“精準”詐騙?

  1、保護自己的“數字足跡”

  大數據背景下,我們更要注意,要謹慎授權App、小程序、網頁等讀取自己的身份信息、搜索記錄、通訊錄等隱私數據,及時清理瀏覽器保存的敏感信息。在上網發帖、評論時,更要留意不隨意透露自己的身份等隱私信息。

  2、查清資質

  正規金融機構不會隱藏核心信息,不斷誘導投資者付費解鎖功能或報告,也不會強調可通過AI診斷精準把握風險、預測市場、獨家投資建議。

  可通過金融機構官方公布的網址或電話核實機構和從業人員信息,通過中國證監會、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中國證券業協會、中國期貨業協會官網,查詢合法機構名錄、從業人員信息、産品備案信息等,未經註冊登記的信息都不可信。

  相關查詢網址:

  中國證監會:http://www.csrc.gov.cn/csrc/c101969/zfxxgk_zdgk.shtml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https://gs.amac.org.cn/

  中國證券業協會:https://gs.sac.net.cn/pages/registration/sac-publicity-report.html

  中國期貨業協會:https://www.cfachina.org/informationpublicity/hygs/

  3、不盲目輕信“AI”等高科技光環

  科技加持不改變投資的本質,沒有任何AI能絕對精準預測股價和風險,也沒有任何“智能投顧”能讓我們“穩賺不賠”。

  投資中,應不斷加強自身投資知識的學習,提升專業素養,了解證券期貨基金市場的基本原理、交易規則、風險特徵等知識,才能不盲目被高科技光環的噱頭吸引,在面對各種恐慌性“風險提示”時,也能有自己的判斷,不被輕易誘惑。

【糾錯】 【責任編輯:黃海榮 馬渭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