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當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一支承載着國家戰略意志的“國家隊”資本——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專項基金(以下簡稱“央企戰新基金”)正式宣告啟航。10月29日,在2025金融街金融論壇年會期間,中國國新聯合北京市西城區在京舉行央企戰新基金髮布儀式。這不僅僅是一個規模達510億元的基金的誕生,更是我國在“十五五”規劃開局之年,為培育新質生産力、搶佔未來産業發展制高點落下的一枚關鍵棋子,是國有資本在新時代背景下功能定位與運作模式的深刻變革,更是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破解制約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障礙的“關鍵一招”。
應時而生:服務國家戰略的“關鍵一招”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建議》明確指出,“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是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歷史方位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既是我國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選擇,也是應對外部挑戰、保障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的迫切需要。然而,這些領域往往具有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的特點,單純依靠市場機制,容易出現社會資本“不敢投、不願投”的困境,導致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産業基礎能力提升面臨“市場失靈”的風險,這正是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之一。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央企戰略新興産業基金的設立顯得尤為關鍵和及時。這是支持中央企業戰新産業發展的關鍵一招,標誌着國有資本從傳統的“管資産”向“管資本”深化,從追求規模擴張向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轉變。該基金由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發起,委託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企業中國國新設立和管理,其頂層設計本身就彰顯了國家意志的堅定性和戰略引導的權威性,是堅持和加強黨對經濟工作全面領導的生動實踐。
基金的投資方向清晰地勾勒出邁向未來的産業版圖: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每一個領域都關乎國家長遠發展的“命脈”。央企戰新基金的核心使命,並非追求短期財務回報,而是要作為“國家隊”的先導力量,集中優勢資源,支持中央企業補齊産業短板弱項、攻克“卡脖子”技術、布局前沿創新領域,從而彌補市場在長期、高風險創新投資上的不足,為我國在全球産業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是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在資本層面的重要組成部分。
機制創新:構建“央地協同”與“戰略資本”的雙輪驅動
如果説服務國家戰略是央企戰新基金的“靈魂”,那麼創新的運作機制則是其實現戰略目標的“筋骨”。與市場上已有的産業基金相比,央企戰新基金的核心優勢在於其獨特的結構設計和運作邏輯,它不僅是資本的集合體,更是生産關係的重塑者。
首先,是“國家隊”的信用背書與杠桿效應。510億元的首期規模,本身就是一股強大的市場信號。它背靠國家信用和央企資源,能夠有效整合政策、資本、技術等多重要素,顯著降低投資風險。基金的入場相當於一種權威的信用背書,能夠極大提振市場信心,引導金融資本、産業資本以及私募股權基金等市場力量沿其投資方向進行協同投資,形成“頭雁”領航、“群雁”齊飛的生動局面,最終實現以國有資本“撬動”數倍於自身規模的社會資金,共同服務於國家産業戰略目標,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創新典範。
其次,是“央企+地方”的協同賦能模式。基金的出資結構頗具深意,不僅有十余家行業龍頭央企,還引入了北京市西城區作為地方政府代表。這種“中央企業+地方政府”的獨特出資結構,是健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優化區域經濟布局的積極探索。它整合了央企的資金實力與地方政府的資源稟賦和落地場景,開闢了基金投資的廣闊腹地。地方政府作為出資人之一,無疑具有更為積極的投資落地承接動力,會主動提供政策支持、優化營商環境,做好服務保障。這一安排,形成了“基金投資+産業導入”的良性循環,是推動國內大循環、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有效路徑,真正實現了“投一個、帶一鏈、興一片”的乘數效應。
再者,是“戰略資本”的長期主義價值取向。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的是長期、穩定、有戰略的資本支持。央企戰新基金正是“戰略資本”的典型代表,是打造長期資本、耐心資本的有益探索。這種“戰略”體現在,基金的投資邏輯將超越單純的財務回報,更側重於産業培育和生態構建。它不僅為被投企業注入長期資本,更會聯動中央企業的應用場景、供應鏈資源和市場渠道,為創新企業提供從技術驗證到市場開拓的全方位支持。其根本目的,是“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産力更相適應的生産關係”,通過資本的力量,系統性地提升我國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整體韌性與競爭力,在“補鏈、強鏈、延鏈”的過程中,實現産業的持續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行穩致遠:打造國資産業基金新標杆的建議與展望
藍圖已經繪就,關鍵在於落實。央企戰新基金要真正成為賦能新質生産力的“加速器”和國資産業基金的“標杆”,必須在未來運作中不斷探索、持續優化,切實提升國有資本配置效率,把有限資金集中到最具戰略牽引力的領域與環節。
第一,深化“基金+生態”運作模式,從“投項目”向“育生態”升級。 建議基金不僅扮演財務投資者的角色,更要主動成為産業生態的“連接器”和“組織者”。可以依託中國國新已有的基金布局,聯合被投央企,牽頭組建細分領域的産業聯盟或創新聯合體。定期舉辦技術對接會、供應鏈協同會,打通上下游企業間的合作壁壘,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促進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利用基金的影響力,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先進技術和創新理念向被投企業集聚,形成一個開放、協同、共生的産業創新生態系統。
第二,創新“戰略退出”與“資本循環”機制,確保國有資本的持續賦能能力。 “戰略資本”不等於“沉沒資本”。為確保基金的可持續性和戰略靈活性,應設計多元化的退出渠道。對於已經成熟、具備市場化盈利能力的企業,可通過IPO、並購等方式實現市場化退出,獲取財務回報,反哺基金再投資。對於關係國家安全的“卡脖子”環節或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項目,可探索“戰略退出”機制,即在適當時機通過協議轉讓、資産重組等方式,將股權劃轉給相關産業集團或另一隻長期持有的産業基金,確保國有資本在關鍵領域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實現資本的戰略性循環與增值,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
第三,建立“戰略價值+財務效益”的複合型績效考核體系。 對基金運作成效的評估,必須打破單一財務指標的局限。建議由國務院國資委牽頭,聯合科技部、工信部等相關部門,共同構建一套科學的、符合戰新産業規律的績效考核體系。該體系應包含“戰略價值”和“財務效益”兩大維度。戰略價值可量化為: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數量、填補國內空白産品數量、帶動産業鏈國産化率提升幅度、培養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數量等。財務效益則關注長期回報和資本保值增值。通過這套“指揮棒”,引導基金管理團隊真正將服務國家戰略放在首位,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
第四,強化全流程風險管控,築牢穩健運行的“防火墻”。 基金規模大,投資領域前沿,風險管理至關重要。建議基金管理公司中國國新構建“事前、事中、事後”全流程風險管控體系。事前,建立由技術專家、行業領袖、財務和法律顧問組成的多元化投資決策委員會,對項目的技術可行性、市場前景和潛在風險進行穿透式研判。事中,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對被投企業的經營狀況、行業動態、輿情信息進行實時監控和預警。事後,定期進行投後復盤,總結經驗教訓,持續優化投資策略和風險模型,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
央企戰新基金的啟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的又一次生動實踐。它以“國家隊”的擔當,扛起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時代重任;以“戰略資本”的智慧,澆灌未來産業的茁壯成長;將基金打造為産業資本“放大器”、産業生態“連接器”、産業創新“探測器”、産業發展“加速器”,力爭在國資央企內立好工作標杆。希望基金堅持新定位、新打法、新隊伍、新機制,以賦能新質生産力為主線、以服務央企戰新産業發展為本位,推動資本鏈更好服務産業鏈、創新鏈,助力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為我國現代化産業體系的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能。(國聲智庫課題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