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階段,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強調,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西安,這座承載着千年文明與科技夢想的城市,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和國家重要的科教基地,正依託其獨特的區位、科教與産業優勢,全力打造“絲路科創特區”與“西安絲路科學城”,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路徑。在這幅波瀾壯闊的創新畫卷中,長安先導産業創新中心(以下簡稱“長安先導”)作為核心引擎,通過構建從“AI+人才、教育、健康、能源、環保”的“五位一體”到“AI+絲路科創特區”的發展體系,正將西安的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驅動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澎湃動能,為落實國家戰略提供了堅實的“西安支撐”。
戰略基石:西安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優勢稟賦
西安打造絲路科創特區,並非偶然,而是基於其深厚底蘊與獨特優勢的戰略抉擇,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必然路徑。
戰略區位優勢:聯通世界的開放樞紐。西安地處中國幾何中心,是古絲綢之路起點與“一帶一路”倡議的陸路核心節點。中歐班列“長安號”的常態化高效運行,使其成為連接中亞、西亞及歐洲的科技合作重要橋梁。國聲智庫課題組在《西安打造“絲路科創特區”》報告中指出,這一區位優勢為西安建設東西方創新要素雙向流動的戰略樞紐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新質生産力的開放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科教資源密集:創新驅動的源頭活水。西安擁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63所高等院校,460多個科研機構及百萬餘名科技人才。在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積累了雄厚的科研實力。全市數百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構成了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策源地,為新質生産力發展提供了不竭的智力支持。
産業基礎雄厚:成果轉化的堅實載體。西安在高端裝備製造、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領域具備顯著的産業基礎。近年來,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産業在此快速集聚,形成了堅實的經濟支撐和廣闊的市場應用場景。西安市創新投資基金(首期規模100億元)的設立,通過“投早、投小、投科技”的策略,精準引導社會資本流向戰略性新興産業,是“有為政府”有效服務新質生産力發展的生動體現。
絲路科學城:培育新質生産力的核心沃土。作為西安科技創新的核心承載區,絲路科學城正依託豐富的科研與産業資源,致力於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高地。通過建設高水平科研&&、引進高端人才、推動成果轉化,絲路科學城為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提供了優質的物理空間與生態系統,是培育新質生産力的關鍵載體。
核心引擎:長安先導的模式創新與實踐路徑
位於西安經開區的長安先導,是西安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的新型創新聯合體。它以全新的市場化機制,致力於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是踐行“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原則的典範。
治理模式創新:構建政府與市場的新型夥伴關係。長安先導的核心突破在於其治理模式。它摒棄了傳統科創服務中政府“主導者”的角色,創新性地構建了“政府引導、企業運營、市場推動、項目管理”的閉環市場化模式。政府以“緊密合夥人”身份,通過政策引導撬動社會資本;企業以市場化運營主導技術攻關,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創新聯合體。這種“合夥共建、股份合作、投運分離、合夥人制”的靈活機制,為全國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産業&&築基:構建覆蓋未來的創新矩陣。長安先導聚焦未來産業,構建了四大産業創新中心矩陣,形成“前端市場—中端&&—後端科研”的一體化布局:
一是航空航天産業創新中心(閻良區)。聚焦國産大飛機、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領域,前瞻布局AI智能飛行、航空倣生、新型複合材料等顛覆性技術,聯合西工大、試飛院等共建卓越工程師培養基地與高性能裝配重點實驗室,旨在構建國家級空天技術研究與裝備研製體系。
二是人工智能産業創新中心(經開區、高新區)。以“技術+場景+資本”全鏈條服務為核心,其量子+AI融合計算中心提供15比特量子計算與1.5萬P智算的統一調度能力,為具身智能、醫藥研發等前沿領域提供強大算力底座。
三是生命科學産業創新中心(浐灞國際港)。依託頂尖醫學資源,重點布局細胞與基因治療(CGT)産業,聚焦基因編輯、AI+生物醫藥等前沿技術,已聯合共建陜西生物樣本庫、國家生物安全關鍵技術和裝備工程研究中心等23個&&,在研項目187個,致力於成為國內一流的生命科學産業創新策源地。
四是物質科學産業創新中心(蓮湖區)。緊盯“卡脖子”技術,圍繞未來能源、材料、製造三大方向,布局氫能、跨尺度材料、精密製造等關鍵核心技術,已形成40個技術攻關&&,為未來産業交叉領域提供核心技術供給。
金融體系賦能:提供全周期資本保障。長安先導構建了以“母基金-産業子基金-專項直投基金”為核心的多層次基金體系,有效整合國有資本並撬動社會資本。同時,打造“股貸債基保”科技金融“156+N”服務體系,發行30億元“實驗室經濟”主題科創債,整合百餘項科創信貸與基金産品,並聯合推出全國首單“數據知識産權科技保險”,形成了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閉環。
系統布局:“五位一體”賦能新質生産力發展
長安先導的探索,最終落腳於一個系統性的發展框架——“AI+人才、教育、健康、能源、環保”的“五位一體”布局,全方位助力“AI+絲路科創特區”落地,這是西安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生動實踐。
AI+人才:打造全球引才高地。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是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核心要素。長安先導以“市場化機制+國際化視野”構建人才集聚高地。通過實行“先鋒”人才引育計劃、“海智”海外招引計劃、“科學家+企業家”培育計劃“三個引進計劃”,在美、英、德等20國設立海外工作站,累計引進院士級專家57人、國家級人才301人。創新“不求所有、但為所用”的柔性用才機制,組建755人的專業化技術經理人隊伍,形成“人才-項目-産業”的良性循環,為新質生産力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AI+教育:重塑未來科技人才搖籃。長安先導深度鏈通高校創新資源,與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共建教育部航空航天産業卓越工程師校企聯合培養基地,打通企業委託培養博士和博士後通道。創新納米能源領域的“育人實驗”,由王中林院士發起,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長安先導三方深度聯動共建“中林班”,通過跨學科融合、本研貫通模式,縮短培養周期,定向輸送拔尖人才,強化我國在未來能源産業的國際競爭力。在人工智能領域,開展“科學家+企業家”培訓計劃,將人才培養融入到項目研發攻關和成果轉化等實戰化鍛煉中,實現科學研究、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為未來産業培育源源不斷的生力軍,確保新質生産力發展後繼有人。
AI+健康:開啟人類健康密碼。在生命科學中心,AI的賦能加速了醫療健康領域創新發展。數字醫療3D打印工程研究中心、一體化生物合成藥物工程中心、細胞衍生物研發中心等利用人工智能算力開啟了從“千人一方”到“定制醫療”生命科學産業革命。
AI+能源:驅動綠色技術革命在物質科學中心,AI正加速新能源技術的突破。常溫常壓氫儲運技術研發中心、燃料電池應用開發中心、儲能顛覆性技術研發&&等,致力於解決氫能産業化的核心瓶頸。人工智能的算力支持,使得新材料研發周期大幅縮短,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推動能源領域新質生産力加速形成。
AI+環保:構建智慧綠色生態。長安先導的産業布局天然蘊含綠色基因。航空航天領域研發綠色航空技術;物質科學中心推動先進金屬結構材料研發,助力裝備輕量化減排;人工智能中心賦能智慧城市、環境監測,構建綠色技術體系。通過AI優化能源管理、監測污染源、設計環保材料,西安正探索一條産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協同並進的新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AI+絲路科創特區:構建開放創新生態。這是“五位一體”的集成與昇華。AI作為底層技術,賦能特區內的所有産業。而中歐班列“長安號”則為這些AI驅動的産品和服務提供了通往世界的快速通道。長安先導積極推動“科技出海、産品出海、服務出海”,強化西安國際科技合作樞紐功能。AI算力&&為跨境研發合作提供支撐,中歐班列則將“西安智造”的硬科技産品高效送達全球市場,形成“數字絲路”與“物理絲路”的雙輪驅動,構建開放型新質生産力體系。
未來之路:引領新質生産力的西安範式
長安先導的實踐,不僅為西安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了堅實支撐,更為全國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貢獻了“西安方案”。其示範價值體現在三個層面:
治理創新,平衡效率與公平。政府“合夥人”模式,既發揮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了政府在戰略引導、公共服務、風險防範中的作用,有效平衡了市場效率與公共利益,為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提供了制度範本,是“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原則的成功實踐。
生態構建,破解“兩張皮”難題。“技術攻關+金融賦能+數據貫通”三位一體生態,通過156項標準化科創服務清單,將技術、專利、服務轉化為可交易的“産品”,實現了“實驗室-中試-産業化”的無縫銜接,有效破解了長期存在的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打通了新質生産力形成的堵點卡點。
産業引領,搶佔未來賽道。聚焦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等未來産業,長安先導正助力西安在全球科技競爭中搶佔制高點。目前,中心合作的企業中,已有3家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一批高成長性産業板塊正在形成,為新質生産力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産業基礎。
展望未來:西安絲路科創特區的深化路徑
長安先導的實踐已初見成效,為西安贏得了發展先機。然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要將“絲路科創特區”真正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高地,就必須實現從“模式探索”到“能級提升”的跨越。這需要系統性的戰略擘畫與精準施策,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上激發創新活力,為引領新質生産力發展開闢更廣闊的前景。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全域創新生態。進一步擴大“股貸債基保”金融試點,為科創企業提供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全面推廣技術經理人職業資格認證,建立市場化的長效激勵機制,讓這支“科技紅娘”隊伍更加專業化、職業化,成為連接創新鏈與産業鏈的關鍵紐帶。
強化國際創新鏈結,提升全球樞紐能級。依託中歐班列集結中心,高標準建設“一帶一路”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吸引國際知名研發機構、跨國公司區域總部落戶。鼓勵並支持長安先導在海外設立離岸創新中心,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提升開放型新質生産力水平。
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強化國家戰略支撐。集中優勢資源,支持長安先導在航空航天高性能材料、人工智能專用芯片、細胞與基因治療關鍵設備等“卡脖子”領域,牽頭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力求實現更多“從0到1”的原始創新突破,保障新質生産力發展的自主性與安全性。
歷史的駝鈴迴響,時代的汽笛長鳴。西安以長安先導為引擎,將千年古都的底蘊轉化為驅動未來的新質生産力,不僅為區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更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之路。展望未來,這一“西安範式”必將在更廣闊的舞&上綻放光彩,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堅實的科技力量,書寫民族復興偉業的新篇章。(國聲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