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鳴沙山的晚風裹挾着歌聲掠過月牙泉,10月6日舉辦的九牧全球音樂季在敦煌完成了一場特殊的“文化對話”。這場現象級活動絕非偶然的營銷事件,而是中國製造企業從 “産品輸出”向“價值輸出”轉型的典型縮影——當衛浴科技與千年敦煌相遇,碰撞出的不僅是文化火花,更是民族品牌重構産業邊界的全新可能。
從“設施供給”到“文化表達”
“沒想到衞生間能成為讀懂敦煌的窗口。”在沙州夜市“敦煌凈界”智能衞生間內,來自北京的游客張女士對着融合壁畫元素的墻面感慨道。這處由九牧與敦煌文旅集團聯合打造的公共空間,是理解其敦煌戰略的關鍵切口——今年8月落成的項目對夜市“八景樓” 進行功能再造,一層以“莫高至善”復刻壁畫神韻,二層以“雅丹秘境” 營造絲路意境,將傳統衞生間升級為承載文化體驗的 “第三空間”。
這種“功能與文化共生”的設計理念,恰恰破解了傳統文化傳播中 “曲高和寡” 的難題:當敦煌元素不再只出現在博物館的展櫃裏,而是成為游客洗手、休憩時可感知的日常場景,文化傳承才真正實現了 “落地生根”。
當前,不少景區都在嘗試“文化+服務”的融合,但往往陷入“重形式輕內容”的誤區——要麼在設施上簡單印上文化符號,要麼單獨設置文化展區卻與服務功能脫節。而九牧的實踐證明,只有讓文化與服務場景深度綁定,讓游客在解決實際需求的過程中自然感受文化魅力,才能讓傳統文化真正“活”起來。這種模式不僅提升了游客體驗,更讓品牌成為文化傳播的 “隱形推手”,實現了商業價值與文化價值的雙贏。
科技護航文旅:從應急保障到生態共建
從行業視角看,大型戶外活動的公共服務保障歷來是文旅運營的難點,尤其是在敦煌這樣生態脆弱、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的地區,既要滿足大量游客的即時需求,又要避免對環境造成破壞,考驗着企業的技術實力與責任擔當。
科技的價值更體現在長效文旅建設中。在莫高窟景區,九牧2019 年入駐後打造的智能衞生間,通過低功耗傳感器監測人流,潮汐廁位系統可實時調整男女廁位比例,既減少了水資源浪費,又避免了游客排隊困擾。
據介紹,九牧與敦煌的合作是從環保和公益角度出發,構建起“短期應急+長期共建”的深度協同模式。這種模式不僅契合了敦煌文旅的發展需求,更體現了企業對文旅産業規律的深刻理解。
九牧的科技實踐還折射出中國製造企業的技術自信。過去,不少文旅景區的高端智能設施依賴進口,但九牧通過自主研發,將衛浴科技與文旅場景深度結合,不僅打破了國外品牌的壟斷,更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數據顯示,九牧已累計獲得專利超20000項,其中多項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文化自覺與責任重構:民族品牌的價值躍遷
從企業社會責任的角度看,九牧的公益行動並非孤立的營銷事件,而是其“生態+文化”雙公益戰略的具體體現。據了解,九牧自2019 年起參與“古建美・中華魂”公益行動,先後進駐故宮、八達嶺長城等12處文化地標,用科技手段解決古建公共服務難題;去年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推動“全球廁所革命”;今年又聯合蓋茨基金會研發“零污物無水馬桶”,針對沙漠、高原等缺水地區解決衞生難題。這種從國內文化保護到全球民生改善的責任延伸,彰顯了民族品牌的全球視野與人文關懷。
更深層的意義在於,九牧搭建了“海絲與陸絲”的文化橋梁—— 其發源地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敦煌是陸上絲綢之路樞紐,兩地通過企業實踐實現文明共鳴。
這種跨越時空的文化連接,正是民族品牌走向成熟的標誌:不再局限於産品競爭,而是主動承擔起文化傳承、生態保護、民生改善的多重責任。九牧的探索證明,企業無需脫離主業即可實現文化賦能——以核心技術解決文旅痛點,以文化創新提升品牌價值,以公益行動積累社會認同。
從敦煌到全球,從衛浴科技到文化傳承,九牧的實踐表明——當企業將自身發展融入國家文化戰略與全球民生需求,就能實現從“品牌出海”到“價值出海”的跨越,為世界貢獻中國企業的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