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工業的“糧食”、國民經濟的“命脈”,更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主戰場”。“十四五”時期,我國能源轉型進入攻堅期與窗口期疊加的關鍵階段:全球能源供應鏈加速重構,地緣政治衝突加劇供需波動;國內“雙碳”目標倒逼産業變革。面對安全與綠色的雙重約束,我國創造性實施“多輪驅動”戰略——以煤炭清潔化利用築牢保供底線,通過油氣增儲上産強化戰略韌性,依託核電安全高效發展構建基荷電源,推動可再生能源規模化躍升培育新增長極。這一系統性布局既立足國情發揮傳統能源“壓艙石”作用,又面向未來搶佔新能源技術制高點,通過能源品類間的優勢互補與協同創新,重構安全韌性、綠色低碳的現代能源體系,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戰略支撐與轉型範式。
一、戰略背景:能源安全與綠色轉型的雙重挑戰
“十四五”規劃將“建設現代能源體系”確立為總體目標,這一目標的提出,是應對當下複雜能源形勢的必然選擇,其背後蘊含着多重核心矛盾。
能源安全底線壓力首當其衝。2021年全球能源危機猶如一記警鐘,清晰暴露出過度依賴進口能源的巨大風險。當前,我國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分別高達72%、41%,能源供應的外部不確定性顯著增加。儘管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佔比較高,但傳統開採方式弊端盡顯,不僅面臨資源枯竭的嚴峻挑戰,還承受着日益嚴格的環保約束,煤炭産業的可持續發展遭遇瓶頸。
“雙碳“目標的倒逼轉型同樣刻不容緩。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我國積極承擔國際責任,鄭重承諾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達成碳中和。這一目標對能源系統提出了明確且緊迫的要求,能源結構調整與綠色轉型迫在眉睫。
技術自主可控需求也愈發凸顯。在關鍵能源裝備、新材料、智能電網等核心領域,我國仍存在諸多“卡脖子”風險,部分關鍵技術和設備依賴進口,這嚴重制約了能源産業的自主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在此複雜嚴峻的背景下,我國提出“多輪驅動”戰略。該戰略充分發揮各能源品類的獨特優勢,以煤炭作為能源供應的“壓艙石”,保障能源安全穩定;將油氣視為“穩定器”,平衡能源供需;讓核能擔當“基荷電源”,提供穩定基礎電力;把可再生能源培育為“增長極”,引領能源綠色轉型。通過各能源品類的優勢互補與協同創新,構建安全韌性、綠色低碳的能源供應體系,為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多輪驅動:構建多元化能源供應體系
“十四五”期間,我國通過技術創新與産業升級,推動煤炭、油氣、核能、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形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格局。
一是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與兜底保障。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其清潔高效利用是能源轉型的重要一環。在“十四五”期間,我國大力推進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通過技術創新和産業升級,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例如,推廣超超臨界發電技術,提高煤電機組效率,降低供電煤耗。同時,我國積極開展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此外,煤炭在能源供應中仍發揮着兜底保障作用,特別是在新能源尚未完全成熟和穩定供應的情況下,煤炭的穩定供應為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
二是油氣增儲上産與市場體系優化。油氣作為重要的能源資源,在“十四五”期間,我國深入推進油氣增儲上産。在油氣市場體系建設方面,我國推動石油天然氣管網運營機制改革,形成上游油氣資源多主體多渠道供應、中間統一管網高效集輸、下游銷售市場充分競爭的油氣市場體系。通過優化油氣市場體系,提高油氣資源的配置效率,增強油氣供應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三是核能安全有序發展與技術創新。核能作為一種低碳、高效的能源,在“十四五”期間,我國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培育高端核電裝備製造産業集群。同時,我國着力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這篇大文章。此外,我國還注重核能技術創新,推動核能與其他能源的協同互補,提高核能的安全性和經濟性。
四是可再生能源跨越式發展與多元布局。可再生能源是能源轉型的重要方向,在“十四五”期間,我國推動可再生能源實現跨越式發展。我國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均穩居世界第一。我國通過優化可再生能源布局,推進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建設,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應中的佔比。同時,我國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化發展,積極推動分佈式能源利用,鼓勵在建築、産業園區和區域推廣分佈式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建設個體能源系統。
五是技術創新驅動能源轉型與産業升級。技術創新是構建多輪驅動能源供應體系的關鍵動力。我國立足國情,緊跟國際能源技術革命新趨勢,以綠色低碳為方向,推進能源技術與現代信息、新材料和先進製造技術深度融合。在新能源領域,我國加快推動太陽能、風電等清潔能源開發,穩步構建氫能産業體系,完善氫能制、儲、輸、用一體化布局。在傳統能源領域,我國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煤炭、油氣等能源的利用效率和清潔化水平。此外,我國還注重能源技術的産業化應用,推動能源技術及其關聯産業成為帶動我國産業升級的新增長點。
六是能源供應體系的協同優化。構建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需要實現各類能源的協同優化。我國通過推動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的協同互補、有序替代,加強油氣“全國一張網”建設運營。同時,我國注重能源供應體系的智能化升級,推動新型電力技術應用和運行模式創新,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此外,我國還通過優化能源布局,統籌考慮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農村能源轉型變革。
三、未來展望:持續優化與綠色發展
展望未來,我國將繼續深化能源創新,以“多輪驅動”戰略為核心,進一步優化能源供應體系,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一是可再生能源高質量發展將成為能源轉型的主攻方向。在“十五五”及未來更長時期,可再生能源高質量發展無疑將成為我國能源轉型的主攻方向。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與成本的持續降低,我國將持續大幅提升風電、光伏發電在能源結構中的佔比。海上風電方面,將積極推動向深遠海規模化開發邁進,充分利用深遠海豐富的風能資源,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上風電産業集群。同時,加快光熱發電、地熱能等多元化技術的研發與應用,豐富可再生能源的種類與供給形式,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這一系統將具備更高的靈活性與適應性,能夠有效應對新能源間歇性、波動性帶來的挑戰。而加強儲能技術研發與規模化應用則是關鍵一環,通過發展多種類型的儲能技術,如電化學儲能、抽水蓄能等,將新能源在發電高峰期儲存起來,在用電高峰或新能源發電不足時釋放,從而提升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的消納能力,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堅實的能源保障。
二是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仍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撐。儘管可再生能源發展勢頭迅猛,但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在“十五五”期間仍將是我國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撐。煤炭作為我國的主體能源,將加大清潔化技術研發力度,大力推廣超低排放、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先進技術。超低排放技術能夠顯著降低煤炭燃燒過程中污染物的排放,而 CCUS 技術則可以將二氧化碳捕獲並加以利用或封存,實現煤炭利用的近零排放,推動煤炭從主體能源向保障性能源轉型。在油氣領域,將加快智能化勘探開發技術的應用,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更精準地定位油氣資源,提高油氣采收率。同時,加強非常規油氣資源(如頁巖氣、煤層氣)的經濟高效開發,構建多元供應體系,減少對傳統油氣資源的依賴,增強我國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和自主性。
三是能源技術融合創新將加速能源體系智能化升級。能源技術融合創新將成為“十五五”期間加速能源體系智能化升級的核心動力。通過 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能源技術的深度融合,能夠實現能源生産、傳輸、消費全鏈條的智能化。在能源生産環節,智能化的監測與控制系統可以實時調整生産參數,提高生産效率和安全性;在傳輸環節,智能電網可以實現對電力的精準調度和優化配置,降低傳輸損耗;在消費環節,智能電表、智能家居等設備可以實時反饋能源使用信息,引導用戶合理用電。例如,建設智能電網、智慧油氣田,發展“互聯網 +”智慧能源服務,將大大提升能源系統的運行效率和靈活性,實現能源供需的精準匹配和動態優化。
四是能源市場體系完善是激發能源活力的關鍵。完善能源市場體系是“十五五”激發能源活力的關鍵所在。我國將進一步優化能源價格形成機制,使能源價格能夠更準確地反映市場供求關係和資源稀缺程度。同時,深化電力、天然氣市場化改革,打破壟斷,引入競爭,構建公平開放、競爭有序的能源市場體系。這將促進能源資源的高效配置,激發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和發展動力,為能源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十四五”時期,我國以“多輪驅動”戰略為引領,在能源供應體系構建上邁出堅實步伐,在煤炭清潔利用、油氣增儲上産、核能安全發展、可再生能源跨越式成長等多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步入“十五五”,我國能源發展將站在新的起點。一方面,持續深化“多輪驅動”成效,推動各能源品類協同升級邁向更高水平;另一方面,聚焦能源領域前沿技術與關鍵難題加大攻關,加速能源全産業鏈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唯有堅定不移沿着既定道路前行,才能重構更具韌性、更趨低碳的現代能源體系,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力,在全球能源變革浪潮中贏得主動、引領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