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潤澤新型工業化:政策賦能産業升級-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6 15:20:57
來源:新華網

金融活水潤澤新型工業化:政策賦能産業升級

字體: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注入強勁金融動力,明確了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總體目標、支持路徑和保障措施,為我國製造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提供了清晰的“路線圖”。

  一、政策目標:構建成熟金融體系,助力製造業“三化”發展

  《意見》提出,到2027年,支持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金融體系基本成熟,服務適配性有效增強。具體而言,製造業企業有效信貸需求將得到充分滿足,製造業企業發行債券的戶數和規模持續增長,股權融資水平顯著提升。這一目標的設定,不僅是對新型工業化戰略任務的有力響應,更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推動産業升級的必然要求。

  新型工業化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在這一過程中,金融的支持作用至關重要。金融體系的成熟與否,直接關係到製造業能否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進而影響到産業升級的速度和質量。《意見》明確的時間表和目標,為金融機構提供了清晰的方向,也為製造業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好。通過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引導資金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製造業領域,金融體系將為新型工業化提供堅實的保障。

  二、精準施策:多維度支持新型工業化重點領域

  1. 關鍵技術攻關與科技成果轉化

  《意見》強調優化金融政策工具,支持集成電路、工業母機、基礎軟體等重點産業鏈技術攻關,銀行需提供中長期融資。突破核心技術的企業在上市、發債、並購重組等方面可享受“綠色通道”,首&(套)裝備、首批次材料等“三首”産品推廣應用也將獲得更多金融支持。同時,通過“一月一鏈”投融資路演、“千帆百舸”上市培育等活動,引導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為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

  關鍵技術是製造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在當前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國製造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必須突破核心技術瓶頸。金融的支持將為這些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産業化提供強大的資金保障。中長期融資能夠滿足技術研發的長期性和高投入需求,而“綠色通道”則有助於企業在資本市場快速融資,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産業化進程。此外,通過優化硬科技屬性評價體系,引導社會資本投向早期、小型、長期的硬科技項目,將進一步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2. 傳統産業轉型升級與新興産業培育

  金融機構將加大對傳統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信貸支持,企業可通過融資租賃更新智能裝備、環保設備,相關債權能證券化。上市公司可借助整體上市、定向增發等方式實現行業整合和産業升級。對於新興産業,如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意見》鼓勵其在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政府投資基金、保險資金等長線資金將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重點布局未來製造、未來能源等未來産業。

  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金融支持,傳統製造業企業可以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和附加值。融資租賃作為一種靈活的融資方式,能夠幫助企業快速更新設備,提升生産效率。同時,上市公司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行業整合和産業升級,將進一步優化産業結構,推動傳統産業向高質量發展邁進。新興産業的培育則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方向。金融的支持將為新興産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助力企業在技術研發、市場拓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政府投資基金和保險資金等長線資金的參與,將為新興産業的長期發展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推動新興産業的快速成長。

  3. 綠色轉型與數字融合

  高碳行業符合綠色低碳技改的項目將獲得銀行支持,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向環保、節能、低碳領域傾斜,助力綠色工廠升級。同時,金融機構將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簡化業務手續流程,提高服務製造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效率。5G、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將獲得中長期貸款支持,金融機構還將通過融資租賃、資産證券化等方式拓寬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

  綠色轉型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金融支持綠色低碳技改項目,將推動高碳行業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減少碳排放,保護環境。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的廣泛應用,將為環保、節能、低碳等領域的企業提供低成本的資金支持,助力綠色工廠的建設和升級。數字融合則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特徵。通過金融支持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將加速5G、工業互聯網等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金融機構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能夠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和精準度,更好地滿足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的融資需求。

  4. 中小企業融資與産業鏈金融服務

  金融機構可基於“數據信用”“物的信用”,為中小企業提供應收賬款、訂單、倉單融資服務,探索供應鏈“脫核”模式,不依賴核心企業信用也能獲得貸款。全國中小微企業資金流信用信息&&加快建設,首貸戶徵信更加便利。此外,深化産業鏈金融服務,推動資金鏈與産業鏈對接,為鏈上中小企業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

  中小企業是我國製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長期以來面臨着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意見》提出通過“數據信用”和“物的信用”為中小企業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服務,將有效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供應鏈“脫核”模式的探索,將進一步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門檻,提升其融資可得性。同時,加快全國中小微企業資金流信用信息&&建設,將為金融機構提供更準確的信用信息,降低信息不對稱,提高中小企業的融資效率。産業鏈金融服務的深化,將推動資金鏈與産業鏈的深度融合,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全面、更精準的金融服務,助力中小企業在産業鏈中發展壯大。

  三、機制保障:完善金融支持體系,強化政策協同

  1. 內部機制優化

  金融機構需健全服務製造業的內部機制,單列製造業信貸計劃,針對細分行業和企業成長階段特點制定差異化授信政策。銀行需完善盡職免責和激勵機制,調動基層一線人員服務製造業中小企業的積極性。同時,支持銀行構建適應新型工業化發展要求的授信評價模型,平等對待各類所有制企業,加強民營製造業企業金融服務。

  金融機構的內部機制是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關鍵環節。通過單列製造業信貸計劃和制定差異化授信政策,金融機構能夠更好地滿足製造業企業的融資需求。盡職免責和激勵機制的完善,將激發基層一線人員的積極性,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構建適應新型工業化發展要求的授信評價模型,將進一步提升金融機構的風險識別和管理能力,為製造業企業提供更精準的金融服務。同時,平等對待各類所有制企業,特別是加強民營製造業企業的金融服務,將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

  2. 人才隊伍建設

  鼓勵金融機構招收、引進具有先進製造業及相關科技領域專業背景的人才,打造複合型的金融管理和服務團隊。金融機構向重點産業鏈骨幹企業、先進製造業集群、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等派駐金融專員,常態化駐企駐園,提升金融服務的專業性和精準性。

  人才是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核心競爭力。隨着新型工業化的推進,製造業與金融的融合度越來越高,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金融機構通過招收和引進具有先進製造業及相關科技領域專業背景的人才,能夠提升金融服務的專業性和精準性。金融專員的派駐將進一步加強金融機構與製造業企業的溝通與合作,及時了解企業的金融需求,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務,助力製造業企業的發展。

  3. 政策協同聯動

  《意見》強調加強金融政策和産業政策的協同聯動,建立完善跨部門協同推進、政策激勵約束、地方政策配套、風險協同防控等機制。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和宏觀信貸政策的引導作用,增強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強度、精度和效度。地方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改革等部門會同金融管理部門,建立本地區重大産業融資項目“一對一”輔導機制,完善風險補償、貸款貼息等機制。

  政策協同聯動是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有力保障。通過建立跨部門協同推進機制,能夠打破部門之間的壁壘,形成政策合力,提升政策的實施效果。政策激勵約束機制的完善,將進一步激發金融機構支持新型工業化的積極性,引導金融資源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地方政策配套機制的建立,將為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提供更加具體的政策支持和保障。風險協同防控機制的健全,將有效防範金融風險,確保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可持續性。

  四、風險防控:築牢金融安全底線,保障穩健發展

  在支持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金融機構需加強資金用途監控,防範套取和挪用風險,同時防止“內卷式”競爭。建立産業和金融風險聯合研判和預警機制,及時共享高風險項目和企業信息。支持銀行通過重組、核銷等方式,依法合規加大企業不良貸款處置力度,確保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可持續性。

  金融風險防控是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底線。在支持實體經濟的過程中,金融機構必須加強對資金用途的監控,確保資金真正用於支持新型工業化項目,防止資金被套取和挪用。同時,防止“內卷式”競爭,避免金融機構之間的惡性競爭導致金融風險的積累。建立産業和金融風險聯合研判和預警機制,能夠及時發現和化解潛在風險,保障金融體系的穩定運行。通過重組、核銷等方式依法合規處置企業不良貸款,將進一步優化金融機構的資産質量,提升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可持續性。

  五、展望未來:金融賦能新型工業化,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意見》的&&,為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提供了明確的路徑和有力的保障。隨着各項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地,金融體系將以更高質量、更精準的服務,支撐保障新型工業化建設,助力中國經濟強筋壯骨。未來,金融機構需進一步深化與産業部門的合作,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提升金融服務能力,為我國製造業邁向中高端、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新型工業化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將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意見》的實施,將推動金融體系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金融機構需抓住這一契機,進一步優化內部機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深化與産業部門的合作,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提升金融服務能力。通過金融賦能,助力製造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跨越。(田惠敏,研究員,經濟學博士;徐蘊峰,國聲智庫執行主任、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該項成果僅代表個人觀點,與所在機構無關。)

【糾錯】 【責任編輯:王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