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證監會印發《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簡稱《行動方案》),其中提到“對新設立的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大力推行基於業績比較基準的浮動管理費收取模式”、“強化業績比較基準的約束作用”。
那麼,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到底是什麼呢?
業績比較基準是什麼?
業績比較基準,是基金公司根據基金類型、投資範圍、理念與策略等,為基金設定的一條重要的“基準線”,用基金的收益與之對比,可以查看基金相對業績比較基準,是否創造了超額收益、以及超額收益的高低和穩定性。
Tips:超額收益,一般指基金超越業績比較基準的收益,是一個相對收益指標。
業績比較基準長什麼樣?
業績比較基準可以大致分為這幾種類型:
1.指數收益型
指數收益型是目前基金最常用的業績比較基準形式,通常為一種指數或者幾種指數收益率的組合,或者指數收益率與其他收益率(比如活期存款收益率)的組合。
指數收益型業績比較基準示例
2.市場利率型
形式為市場利率或在市場利率基礎上加/減一個固定利率,比如“一年期人民幣定期存款利率(稅後)+2%”。這種形式常見於貨幣基金和一些純債債券型基金。
3.絕對數值型
形式為某個具體數值,比如“年化收益率6%”,常見於追求絕對收益的基金,但並不代表預期收益率和産品業績承諾。目前採用這種形式的業績比較基準的基金相對較少。
綜上,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是用來衡量基金是否創造了超額收益的重要工具,在基金的投資目標中,我們也經常能看到類似“力求超越業績比較基準的投資回報”的表述。
本次《行動方案》提出“建立與基金業績表現挂鉤的浮動費率機制,對新設立的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大力推行基於業績比較基準的浮動管理費收取模式”,進一步將基金公司收入報酬與基金創造的超額收益情況綁定,有助於促進形成行業健康發展與投資者利益更加協調一致的良好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