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皮膚科接診了幾位患者,因長時間佩戴合金飾品引發了皮膚紅腫、瘙癢、脫皮等過敏炎症反應,經醫生確診,確診為“首飾性皮炎”。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皮科主任醫師 李厚敏:“首飾性皮炎”是指接觸首飾以後發生的皮炎,當金屬接觸我們皮膚,尤其是在跟我們的汗液、油脂分泌的成分接觸,時間長了以後,在一些過敏體質的人當中,會造成接觸的地方産生過敏反應,甚至毒性反應等。

醫生介紹,首飾性皮炎的發生與飾品的材質有着密切的關係,尤其是鎳、鎘等重金屬成分,這些物質常常是導致過敏的罪魁禍首。市面上,不少飾品宣稱使用金銀材質,但實際上可能含有其他不易察覺的重金屬成分,這也是很多消費者在佩戴後出現皮膚問題的原因之一。
為深入了解這一現象,記者前往廣州、長沙、安徽等地的飾品批發市場展開調查。記者發現,許多飾品並非按克數定價,而是以“堆”來批發。在一些攤位上,手鐲的批發價普遍只有十幾元到幾十元不等,項鏈和手串價格大約在幾十元到一二百元,而一些耳釘的批發價格低至一元錢。
在一些商鋪的産品頁面下方,工藝一欄中明確標注了該飾品使用了“常見的鍍層材質,包括黃金、銠、K金”等。這些表面鍍層看似金光閃閃,給人一種高端的印象。但它們的價格相對較低,因此對於消費者的吸引力也非常大。很多消費者因為其外觀和價格的優勢,往往忽略了材質的真正成分。
樣品中八成飾品鍍層厚度不達標
不少商戶&&,他們銷售的每一款首飾都符合標準,無毒無害。商家宣傳的鍍金、鍍銀飾品,是否真能達到其承諾的品質標準?是否安全無毒?為此,記者隨機從線上線下的20家商鋪購買了21件樣品,並送往上海市檢驗檢測認證有限公司進行檢測分析。
在行業標準中,對鍍金、鍍銀飾品的金銀覆蓋層厚度有明確要求。

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材質中心貴寶室副主任 吳嵩:金覆蓋層厚度0.5微米以上的稱為鍍金覆蓋層飾品,銀的覆蓋層厚度在兩微米以上的包括兩微米,那可以稱為鍍銀飾品。

檢測發現,在21件樣品中,多達17件飾品的金銀鍍層厚度根本未能達到標準要求。一款“鍍銀”手鐲,銀鍍層的厚度僅為0.24微米,遠低於標準的2微米,差距超過8倍。而另一款商家宣傳為“鍍金”的手鐲,其金鍍層的厚度僅為0.03微米,遠低於標準要求的0.5微米,差距更是高達16倍。

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材質中心貴寶室副主任 吳嵩:目前初步測試下來,金黃色的這些首飾産品,它金的覆蓋層的厚度普遍是比較低的,一般都是在零點零幾微米的級別,如果達不到金覆蓋層的厚度,那麼就不能稱為鍍金産品。
檢測還顯示,這17件飾品的主要成分為銅、鋅、鎳等合金元素。嚴格來説,這些産品根本不能算作商家所宣稱的“鍍金鍍銀首飾”,而應歸類為普通合金飾品。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消費者出現耳部皮膚紅腫、瘙癢、刺痛等不適症狀,往往是由於首飾中的鎳元素超標。而記者所購買的樣品中,確實發現了一副耳環産品,鎳的含量竟超標近3倍。

上海市質檢院有限公司輕化所檢測室主任 左瑩:鎳是一種致敏性金屬元素,約有15%到20%的人群對鎳元素是過敏的。
令人震驚的是,來自廣州一家飾品批發市場的一副耳釘樣品,雖然明確標注了這個耳釘是S925銀,但經過檢測發現這批飾品抽樣檢測表面主要成分元素跟“銀”沒有絲毫關係,並且還出現了鎘元素超標的問題。鎘是一種一級致癌物,且該樣品中的鎘元素含量竟然超標了9000多倍。

上海市質檢院有限公司輕化所檢測室主任 左瑩:鎘金屬的含量達到了9.28×10的5次方毫克每千克,相當於是92.8%的含量,按照我們國家強制性標準,要求金屬鎘的含量小於等於100毫克每千克。鎘是一種一級致癌物,在人體裏面長期累積,不容易代謝,長期暴露會引起癌症的風險。
專家介紹,商家選用含有一級致癌元素鎘,以及鎳元素作為合金材料,首先是材料價格低,成本低,其次是這類合金材料,加工性能較好,容易做成外觀精美的飾品,耐腐蝕性能也比較好,不容易氧化變色。
合金飾品刻金銀標識 欺詐消費者
調查發現,除了部分産品存在重金屬超標的情況,個別商家為了提高銷售,還採用了其他手段,誤導消費者。
在一些飾品上,記者注意到常見的“999”和“S925”印記,這些標識通常意味着金的純度達到99.9%,而銀的含量為92.5%。然而,記者送檢的合金首飾,儘管標明了“足金”“足銀”,但其實際金銀含量極低。

調查中,記者了解到,許多商家明知這些飾品並不符合貴金屬標準,卻依然在合金首飾上刻上金銀標識。
部分商家還虛假標注貴金屬印記,製造視覺假象,甚至拿出所謂的檢測報告和鑒定證書進一步誤導消費者。專家提醒,鍍金鍍銀飾品經過長時間佩戴磨損後,可能暴露出內層合金材質,進而帶來健康隱患。

上海市質檢院有限公司輕化所檢測室主任 左瑩:這些鍍層在經過長期佩戴磨損以後,會裸露出裏面的一些基材,這些基材當中含有有害元素的話,也會導致人體過敏,甚至産生健康風險。
消費者追求性價比無可厚非,但在選擇低價飾品時,一定要小心材質虛標和重金屬超標的潛在風險。理性看待價格與價值的匹配,是避免購買劣質飾品、保護自身健康的關鍵。同時,呼籲監管部門和電商&&加強監督和處罰力度,嚴厲打擊不合格飾品,確保市場上的産品質量,守護公眾健康。(記者 焦暢、王利、胡祎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