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消費者的試穿變成蹭穿,當服裝吊牌從商品標識變成商家的自保盾牌……“無理由退貨”的善意初衷,正被部分消費者的“惡意退貨”肆意透支。這種行為不僅讓商家陷入經營困境,更在持續瓦解電商生態的誠信根基,最終為失序“買單”的仍是消費者。
近日,一些電商&&上的“巨型吊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有些商家把吊牌做得比商品本身還大,上面標注“試穿請保留,拆除不退不換”的字樣,而這正是商家面對部分消費者“惡意退貨”的無奈之舉。
據了解,有消費者濫用“無理由退貨”的權益行“薅羊毛”之實。例如,有消費者在演出完後把演出服集體退貨,在一些商家曬出的消費者退貨包裹裏,衣服上沾有粉底液,衣兜裏還有演唱會的票根……
近年來,電商&&服飾退貨率居高不下。報告顯示,各電商&&女裝退貨率普遍在50%至60%,男裝退貨率也在30%至40%。今年&&退貨率普遍飆升10%,部分商家退貨率甚至高達75%。
“無理由退貨”規則設計的初衷是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當産品出現“貨不對板”“尺碼偏差”“效果不佳”等問題時,消費者可以通過合理退貨來保證自己的權益。其會給消費者的線上購物提供更多的安全感,有利於刺激消費,維護良好的消費生態。
但當消費者把“無理由退貨”變成“惡意退貨”,看似“薅羊毛”的背後,實則仍是自身在為不文明行為買單。
首先,“惡意退貨”之下商家的權利無疑會被侵犯,高企的退貨率還會加重商家的運營成本,導致其經營不善甚至虧損。而生存下來的商家,面對大量的退貨,為盈利只能不斷提高産品價格。消費者花更高的價格買到質量和此前一樣的産品後又會增加退貨行為,進一步導致商家成本增高,再次提高價格,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這種惡性循環不僅會影響全體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更會連帶整個消費群體的形象受損。可見,少數消費者的“惡意退貨”行為要讓全體消費者為之“買單”。
更重要的是,這種惡性循環還會打破整個電商體系的誠信生態,帶來各個消費主體之間的互不信任感,動搖互聯網經濟的誠信根基,破壞整個社會的良好秩序。
要阻止這種“惡意退貨”的行為需要多方發力。商家要和消費者充分溝通,對演出服等一次性使用的産品可以探索租售結合的模式;電商&&要優化規則設計,利用技術手段及時識別頻繁退貨的賬號,並採取相應的處理方式;消費者要把眼光放長遠,不要因一時“薅羊毛”之爽,讓自己變成網絡&&的“消費刺客”,影響全體消費者的權益。
如此,才能讓“惡意退貨”被全員抵制無所遁形。只有讓“巨型吊牌”不再成為電商的標配,整個電商生態才能實現真正健康、可持續發展。(記者 周子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