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郎園Station舉辦的北京烤肉節。記者 程功攝

巨大的多巴胺配色招牌是吸引消費者的秘訣。通訊員 王嘉樾攝
實地探訪
商戶齊聚,游人扎堆
京城掀起主題市集熱
香山秋日市集、CBD穀子市集、“雙手做工”生活集……金秋周末,京城大型創意市集輪番登場。跟傳統大集不同,創意市集往往開在商圈、公園或廣場上,聚焦某個主題,成為市民消費新空間和游客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
前不久,朝陽公園南門的禮花廣場上,咖啡療愈派對開張了,現場來了150余家獨立咖啡及餐飲品牌,游客頂着寒風逛得不亦樂乎。“今天霜降,喝一杯西瓜奶糖特調,特有幸福感。”一位游客捧着咖啡聽主理人孫落地介紹——所有咖啡豆都是店裏自烘的,配有西瓜、水蜜桃等多種發酵風味。
這裡還有很多可愛又奇怪的美食,比如可以吃的曲奇咖啡杯、冬季限定黃油巴斯克拿鐵、和牛三明治等,都賣得不錯。
市集為什麼火爆?“這跟城市治理思路轉變和政策支持有關。”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朱迪認為,更根本的原因是,市集這一業態能夠從空間營造、文化營造等不同維度,搭建具有吸引力的消費場景系統。
從前,三五好友相聚往往選擇去商場,隨着“盒子”商業的吸引力下降,市集成了他們相聚的新空間。一位麵包房主理人告訴記者,今年他先後參加了煎餅節、碳水節和麵包節,幾乎每次都能碰到三四十位熟面孔。
一個好市集能幫攤主打響品牌。灼木熏房開在大運河畔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今年5月首次在市集上出攤。“那是個面向外國人的市集。我們賣得一般,還挺羨慕旁邊排長隊的商戶。”老闆王焦告訴記者,沒想到的是,市集結束後,位於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實體店迎來了客流增長,“那幾個月,外籍顧客明顯多了”。
在國外,荷蘭Markthal市場被譽為“最美菜市場”,集合了文藝空間、生活市集、展覽空間、創意工作室等,年均吸引參觀游客450萬到700萬人次。如今京城興起“市集熱”,商戶們期待,可以培育出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標杆市集品牌。
深度觀察
好市集該是什麼樣
各種新穎市集遍地開花的同時,也面臨着同質化等困境。記者近日走訪了精釀啤酒節、烤肉節、奧園國際碳水嘉年華、北京鄉村烘焙節等,看看一個好的市集該是什麼樣子。

年輕人帶着寵物打卡市集。記者 程功攝
探索1
商品:研製爆品避免撞款
傍晚,奧園國際碳水嘉年華人流如織。湖南飯店的攤位上,戴着廚師帽的大師傅操着湖南話,正忙不迭地燙粉,食客們圍攏過來,接過小碗就埋頭嗦粉。
“駐京辦的美食太地道了。”一位顧客告訴記者,她剛剛還吃了四川飯店的小酥肉,椒麻味十足。
記者發現,碳水嘉年華的上百家攤位冷熱不均。駐京辦、星級酒店的攤位最受歡迎,飛餅攤位前排起長隊,很多人想現場看印度小哥的表演。煎豆腐、烤肉串和章魚小丸子等,買賬的人不多,顯得有些冷清。
同一家市集裏,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攤位,也有千篇一律的美食小吃。市集和市集之間也是如此,如果缺乏鮮明主題和調性,很容易遭遇同質化的困境。
其中,手作市集就是同質化的重災區。很多攤位都做了國潮風裝飾,賣的大多是珍珠飾品、國風髮簪、水晶手串,根本搞不清是主理人手作還是從義烏拿的貨。市民楊盈告訴記者,她有一回看到市集上在賣宋錦發卡,絨布盒裏的發卡散發着溫潤光澤,她看中了一枚綠色的,幾番講價後花68元買下,還連誇攤主手巧。可緊接着就發現,賣宋錦發卡的還有兩家,相似款式只要30元。
要避免同質化,一方面,主辦方招商時就要注意商戶不能太過同質化,另一方面,商戶也要努力打造爆品。這幾年,二八醬漢堡、酸湯肥牛味恰巴塔都成了市集的火爆單品,看似不相干的混搭似乎有魔力,會迅速出圈。
麵包節上,烤肉店老闆王焦曾經和朋友做過聯名的嘗試。他家的牛胸肉夾在朋友做的香蔥酸麵包裏,一天居然賣了上百個。有了那次的成功經驗,他特意為今年的北京烤肉節開發了限定單品——老北京豬肉卷。
“我們店裏有幾個經典的烤肉品類,包括牛胸肉、豬肋排、手撕豬肉等,拆散的肉放在拼盤裏,吃起來不帶勁。”王焦説,他特意把烤肉開發成小的主食品類。就拿老北京豬肉卷來説,濃郁醬汁碰撞肉香,賣得很不錯。
探索2
攤位:“主理人”打造個人魅力
一個攤位想要賺錢,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就是季節和天氣;地利,是市集的位置;人和,則是攤主有沒有魅力,會不會帶氛圍。
23歲的小雨大學剛畢業,幾乎每個周末,她都要跟朋友約着一起逛市集。“網上什麼都能買到,可是買不到氛圍感和煙火氣。我們逛市集不光是買買買,更想一起度過一段美好時光。”小雨告訴記者,她最喜歡的是珠市口附近的一處手賬市集,還跟很多攤主成了“同好”,跟着他們學排版、拼貼。
攤主是“主理人”,而不是銷售員。從這個角度上來講,E人(性格偏外向)比I人(性格偏內斂)更適合當攤主。
今年5月,王焦頭一次進入市集,該怎麼做廣告牌、租用什麼設備,全都是摸着石頭過河;夏末秋初,他又接受了北京烤肉節的邀約,一回生二回熟,這次就松弛多了,他第一時間發了個朋友圈:“來郎園一起吃肉吧!”
他在攤位上特意開闢了一小塊地方,貼着精緻可愛的烤肉冰箱貼。記者採訪時碰到一對情侶,他們駐足端詳冰箱貼,當得知這是買烤肉的贈品時,兩人有些失落——他們已經吃飽了,不想再消費了。“如果特別喜歡,可以挑一枚,我送您。”王焦説。
大方的贈予讓男孩很驚喜,還加了微信説下次去店裏吃烤肉。熱情、愛聊天,但又不失分寸的老闆,一次市集就能新加上百個好友。
攤位的佈置也很重要。一位攤主告訴記者,凡是招牌特別小的,往往都是新手,“字要大,多巴胺配色,讓人一眼看到,就成功了三成”。
探索3
主辦方:修煉專業共創能力
很多人認為攤主會賺得盆滿缽滿,其實大多攤主都有賠錢的經歷。依附於商業體、景區的市集,經常淪為暖場子的工具。去年,南四環附近的一家商場開業,要在中庭開市集。老闆梅放進場後才發現,場地搭建和宣發都太粗糙了,“很明顯,市集只是陪襯,主要目的是給新商場暖場。”他白白浪費了兩天時間,幾千元攤位費也都賠了進去。
近幾年,各種市集層出不窮,幾個人攢一個局,就湊攤子開張,在商戶篩選、場景搭建、運營宣發等環節都不夠專業。
梅放曾在一家世界500強企業做管理,後來自己創業做肉類食材供應鏈。去年,他開始頻繁進市集做生意,一來為消化庫存,二來也可以了解終端消費者的口味。起初,他接受了一家夜市的邀請,但很快發現路子不對。“餐飲行業的門檻低,只需要員工有健康證,經營許可裏有熱食加工這一項,就能出攤。”他告訴記者,那次的市集定位不準確,草&班子和精緻餐飲混在一起,有人連冰箱都不帶,食材一放就是大半天,“客單價普遍低,像我這種成本高的西餐品類很難賣。”幾次碰壁後,他漸漸摸出門道,哪個主辦方靠譜、哪個純圈錢,他心裏也有了數。
郎園Station的咖啡節、烤肉節、圖書市集都很有名氣。“我們不做簡單的場地租賃,而是希望跟運營方、攤主做共創。”郎園的品牌負責人曹曦告訴記者,多次嘗試後發現,垂類市集更受青睞,比如,雞尾酒節、威士忌節肯定比泛泛的美酒節更吸引人;“一帶一路”國際美食節在今年改為烤肉節,更易傳播,類別也更精準。
探索4
調性:“在地”是市集的靈魂
市集自古是居民集中進行商品交換活動的場所,如今,創意市集成為城市商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前不久,北京鄉村烘焙市集在唐大莊村開幕。烘焙的概念源自西方,看似和北京鄉村不搭界,但逛逛就會發現,這是個充滿本地鄉土氣息,同時承載着現代生活方式的有趣活動。
市集集結了20余家鄉村烘焙主理人,他們有的開村咖、烘焙店,有的是農場主、民宿老闆,都帶來了自家製作的貝果、窯烤比薩、歐包。“麵包25元一個,小麥是自己種的,中國科學院大學何教授研發的好品種,一點兒添加劑都沒擱!”吆喝的是國科大博士農場負責人李福利。他熱情地向顧客介紹,還邀請他們去農場採蔬果、品麵包。
西方面點注入北京鄉村特色,因此有了獨特的魅力。曼宿花間咖啡館開在密雲山裏,記者見到主理人張新時,她正裹着羊毛披肩烤比薩。頭一次參加市集,她低估了大家的熱情,帶來的40個麵糰才半天就只剩3個了。
最受歡迎的是黑松露蘑菇比薩。起初,食材都是在農貿市場採購的,但張新更希望把當地特色融進去。“我們村有一大片松林,地上落了厚厚的松針,野蘑菇長得很好。”她請來農業專家作指導,學習分辨和烹飪野蘑菇。現在,比薩用的蘑菇是自己摘的,木柴也是當地的蘋果木,很受歡迎。
市集的商品不再只是簡單的陳列,而是文化、創意與生活方式的呈現。只有市集和當地的生態、文化形成良好互動,才能融入城市肌理,擁有長久的生命力。(記者 朱松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