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朝陽大悅城一家首飾店內,24歲插畫師蘇曉舉着手機,為新入手的銀戒指拍照發朋友圈。“這枚戒指要1300元,確實比同材質普通款貴不少,但設計獨特,我願意為這份特別買單。”蘇曉的選擇,正是當下年輕人首飾消費的一個縮影——他們不再單純緊盯材質與價格,而是更看重設計背後的個性表達、情感共鳴。
中研普華産業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珠寶首飾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24歲至30歲女性成為黃金飾品消費主力,這一代年輕人在消費上有着自己的特點。“年輕人不再滿足於商場裏的標準化款式,他們希望首飾成為自我表達的媒介。”中國珠寶設計協會一位專家&&,“一件設計獨特的首飾,其情感價值往往超過材質本身。”
藝恩數據發布的《2025年黃金消費趨勢報告》顯示:黃金飾品正從投資工具與裝飾品,演變為承載文化認同的社交貨幣。周大福珠寶集團首席數碼官張宏光&&,二次元經濟與穀子經濟的崛起,為珠寶業開闢了新賽道——年輕群體渴望通過定制化、主題化的設計,將興趣與情感融入飾品。
在深圳水貝首飾産業園區,新銳品牌設計師王媛向記者展示了定制化設計體系:消費者可上傳手繪圖案、紀念日期甚至寵物輪廓,設計師將其轉化為獨一無二的首飾。“過去每月推出50款標準化産品,銷量平平。如今轉向定制+主題系列,月出20款,銷量卻翻了3倍,90%的客戶是20歲至35歲的年輕人。”王媛説。小紅書&&數據顯示,2025年,“珠寶定制”關鍵詞搜索量同比增長240%,90後、00後用戶佔比達67%。
技術的進步也使得設計款、個性化、小批量首飾得以成功。3D打印、智能數控機床等技術的應用,使定制周期從傳統45天縮短至15天。王媛向記者介紹,他們的代工廠可同時處理2000份個性化訂單,廢品率控制在0.3%以內。
據介紹,在設計款首飾中,國潮設計快速崛起,成為年輕消費群體的另一大偏好。“國潮不是複製傳統圖案,而是用現代語言重構文化符號。”設計師李薇&&,年輕人願為文化共鳴買單,是因為需要通過消費確認身份認同。比如,周大福通過傳承系列將古法金工藝與現代設計融合,單店月均銷售額突破300萬元;故宮文創首飾更是受到年輕消費者的喜愛。
業內人士&&,從買材質到買設計,年輕人首飾消費觀念的轉變,不僅重塑着行業格局,更讓珠寶從“保值品”變成了“表達自我的符號”。未來,隨着定制與國潮設計的進一步創新,將會出現更多兼具美感與情感的首飾,滿足年輕人日益多元的需求。(記者 李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