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800元買的1.5克黃金戒指,回家用精準天平一稱,居然只有1.495 克!” 近日,一位的消費者的遭遇引發不少人共鳴。珠寶首飾因單價高,重量直接影響總價,哪怕只是“差一點”,都可能讓消費者多花冤枉錢。其實早在2018 年,我國就已實施GB/T 36128-2018《珠寶貴金屬産品質量測量允差的規定》,為珠寶消費的“重量公平”劃下明確紅線,只是不少消費者至今還沒摸清這份實用的“維權指南”。
該國標&&前,珠寶市場的“重量亂象”曾讓無數消費者鬧心,每當消費者就此維權時,商家總能以 “行業慣例”“測量誤差” 等理由搪塞,當時因缺乏統一的允差標準,消費者往往面臨舉證難、維權難的困境。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一行業頑疾,2018年5月14日,由自然資源部(國土)提出並主管,全國珠寶玉石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298)歸口制定的 GB/T 36128-2018《珠寶貴金屬産品質量測量允差的規定》正式發布,同年12月1日起實施。這項允差標準由四川省産品質量監督檢驗檢測院、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NGTC)、國家首飾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廣東省珠寶玉石及貴金屬檢測中心等四家權威技術機構共同起草,確保了標準的科學性和實操性,這也是我國首次專門為珠寶貴金屬産品的“重量允差”立下全國統一規矩,覆蓋了重量≤200克的單件産品和批量結算産品,相當於給混亂的珠寶市場裝上了 “度量衡準星”。
該國標的核心內容,就是針對不同重量段的珠寶,劃定了“絕對不能超出的偏差範圍”,消費者只要記準這些關鍵數字,就能有效避免被“坑”。其中,重量≤1克的小件首飾,比如細巧的金耳釘,允差只能控制在±0.002克以內,這個重量大約相當於一根頭髮絲重量的幾分之一;重量在1克到10克之間的首飾,像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黃金項鏈、戒指,允差不能超過±0.004克;而重量在10克到 200 克之間的大件首飾,比如黃金手鐲、珠寶擺件,允差上限則是±0.01克。拿王女士的案例來説,她購買的1.5克戒指正屬於“1克—10克”區間,按照標準計算,允許的最小重量是1.5—0.004=1.496克,可實際測量重量僅為1.495克,已經超出了允差範圍,涉事商家的行為屬於明確違規。除了重量允差的規定,國標對測量設備也有嚴格要求:測量 1 克以內的首飾時,天平精度必須達到0.1毫克,也就是相當於0.0001克;測量10克以上的首飾時,天平精度不能低於1毫克,即0.001克。這一要求從技術層面堵死了商家“用普通秤測量”的藉口,根據《零售商品稱重計量監督管理辦法》,這類用於貿易結算的電子天平屬於強制檢定器具,必須張貼有效期內的合格證書,消費者若發現商家使用未經檢定的設備,完全可以提出質疑並向監管部門反映。
如今,該國標實施已近7年,珠寶市場整體規範了不少,但記者近期走訪發現,仍有部分商家在打“擦邊球”,尤其是一些小型珠寶店和線上珠寶直播間,主要存在兩大問題:一是未按標準要求配備精密天平,而是用普通電子秤進行測量,導致數據不準確;二是産品標識模糊不清,只簡單標注“約XX克”,不明確註明允差範圍,一旦出現重量糾紛,就以此為藉口推脫責任。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市場監管力度也在不斷加強,去年深圳市場監管部門對轄區內的珠寶店開展突擊抽檢,共發現8款産品存在重量負偏差超標問題,涉事商家最高被處以15萬元罰款;今年3月,上海某線上珠寶店因銷售的20克黃金手鐲實際重量差了0.08克,被監管部門責令為消費者退款,並額外賠償損失。這些案例都清晰表明,珠寶銷售中的“缺斤短兩”已不再是無關緊要的“小事”,而是違反國標的違法行為,商家必將為此付出代價。
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珠寶首飾,消費者該如何運用國標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其實只需記住“一看二測三留存” 三個步驟。第一步 “看標識”,購買時先仔細查看産品標籤或質量證書,正規産品必須註明準確重量,不能只模糊標注“約XX克”,部分規範商家還會主動標注允差範圍;第二步“現場測”,務必要求商家使用符合國標精度的天平進行現場復秤,最好能親眼看著商家校準天平後再開始測量,同時留意天平是否貼有“檢定合格”標識,確認在有效期內;第三步“留憑證”,購買後妥善保存購物小票、産品檢測報告等資料,這些憑證上要明確標注産品的實際測量重量。一旦發現購買的珠寶重量偏差超出GB/T 36128-2018的規定範圍,可立即撥打12315向市場監管部門投訴,依法要求商家退款或賠償。
珠寶不僅承載着人們對美的追求,更常被當作情感寄託或資産配置的選擇,不該讓 “重量貓膩” 破壞消費者的購物體驗。由全國珠寶玉石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制定、四大權威機構共同起草的《珠寶貴金屬産品質量測量允差的規定》就像一把守護公平的“尺子”,既規範着商家的經營行為,也給消費者吃下“定心丸”。只要消費者讀懂、用好這份國標,就能在選購珠寶時心中有數,讓每一分錢都花得明明白白、安安心心。(記者 賈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