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髮越洗越少?脫髮的鍋該誰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11 09:12:49
來源:北京青年報

頭髮越洗越少?脫髮的鍋該誰背

字體:

天熱愛出汗,頭髮秒變“大油田”,要不要洗個頭卻讓不少人犯了難——每次洗頭都會一團一團掉頭髮,岌岌可危的髮際線讓人實在不忍心下手。問題來了,頭髮真的會越洗越少嗎,脫髮的鍋到底該誰背?最新一期“科學”流言榜揭曉,網羅近期熱門的健康流言,快來看看生活誤區背後藏着哪些真相。

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委網信辦、首都互聯網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共同發布。

流言

長期用抗過敏藥易形成依賴

真相

不少人擔心抗過敏藥用久了會産生依賴,秉承能不用就不用的原則,在過敏季選擇生扛。其實,使用抗過敏藥並不會産生藥物依賴。

過敏時出現的鼻子癢、打噴嚏、皮疹風團等症狀,主要與一種叫“組胺”的炎症物質有關。組胺需與H1受體結合,才會引發過敏反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組胺類抗過敏藥的作用原理,正是阻斷兩者的結合,從而減輕過敏症狀。這類藥物既不會導致生理或精神依賴,停藥後也無戒斷反應。若停藥後過敏症狀反復,很可能是因為過敏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合理使用抗過敏藥是控制過敏症狀、預防併發癥的重要手段。盲目擔心藥物依賴而拒絕規範用藥,甚至擅自停藥,可能會加重病情。

流言

頻繁洗頭會導致脫髮

真相

每次洗頭都會掉一團頭髮,頻繁洗頭會不會導致脫髮,這種擔心是多餘的。相反,保持頭皮清潔對維護頭髮及頭皮健康至關重要。

對於正常人來説,頭髮的脫落主要是由於毛囊進入休止期後的自然脫落,而不是因為頻繁洗頭。病理狀態下的脫髮可能關係到免疫、遺傳、激素水平、精神應激、營養狀態和某些藥物的副作用等。與這些因素相比,洗頭的影響微乎其微。適度洗頭可以清除頭皮上的過多皮脂、灰塵和脫落的死亡細胞,有助於保持頭皮健康。

但是為什麼有這樣的誤解呢?在洗頭過程中,一梳頭,有很多頭髮輕易就掉下來了,一是因為洗頭後摩擦力小了,該掉的這部分頭髮就脫落下來了。第二個原因是部分頭髮正處在休止期,實際上每天都該脫落的。但是,在洗頭的時候,有一個比較集中的梳、揉的外力,這些頭髮會更集中脫落。

多久洗一次頭更合適?北方地區、夏季時段,陽光直射損傷頭皮屏障,加速油脂氧化,産生異味或頭屑。專家建議1至3天洗一次頭即可。對於頭皮愛出油的人士,則可隔日清洗。乾性頭皮可延長清洗間隔為3至5天,避免過度脫脂導致屏障受損。愛運動的人士出汗後可每天清洗,但不必每次都使用洗髮産品,清水沖洗,依然有效。此外,洗髮的關鍵是確保泡沫充分接觸頭皮,剛起沫就沖掉,可能使洗髮效果大打折扣。

流言

防曬就該“武裝到牙齒”

真相

夏天烈日灼灼,大馬路上經常能看到“全副武裝”隔絕紫外線的防曬達人。從防曬霜、防曬衣、遮陽傘到“臉基尼”,不少人為追求極致防曬已經做到全身上下無死角。雖説紫外線能加速皮膚衰老,但過度防曬也會引發皮膚過敏、痤瘡甚至脫髮、骨質疏鬆等疾病。專家提醒,科學防曬要避免陷入“武裝到牙齒”的誤區。

據介紹,長期、多層疊加使用高倍數化學防曬産品,會破壞皮膚屏障功能。一方面,高倍數化學防曬劑中常見的成分對部分人群是強致敏原,容易引發接觸性皮炎;另一方面,高倍數物理防曬劑通常質地厚重油膩,在炎熱容易出汗的夏季大量、頻繁塗抹,極易堵塞毛孔,導致痤瘡發作或原有痤瘡問題惡化。防曬霜並非指數越高越好,當SPF值達到30時,對UVB(戶外紫外線)的阻隔率已超過96%,完全可以滿足一般的戶外防曬需求。

過度防曬導致的維生素D缺乏,還可能導致脫髮,甚至悄然侵蝕骨骼健康。人體需要接受適量中波紫外線照射,才能合成維生素D,長期完全隔絕陽光照射會導致維生素D合成嚴重不足,進而影響鈣質吸收,最終引發骨質疏鬆。

科學防曬的黃金法則在於“分時段”與“講適度”。比如,在紫外線強烈的上午10點至下午3點,應優先選擇遮陽傘、寬檐帽、防曬衣、太陽鏡等“硬防曬”手段。而在陽光相對溫和的清晨或傍晚,則建議適當進行戶外活動,讓面部、手臂等部位每天接受10至20分鐘的溫和日曬。日常通勤或室內活動時,使用SPF15、PA++的低倍數防曬産品已足夠;普通戶外活動可選擇SPF30、PA+++的中倍數防曬霜;只有在登山、海灘或高原等長時間高強度紫外線暴露環境下,才需要使用SPF50+、PA++++的高倍防水防汗型産品。

流言

用不銹鋼水壺易致癌

真相

網絡流傳電熱水壺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析出重金屬錳,而長期攝入錳可能致癌的説法。其實,這種説法沒有科學依據。

對於用來製造電熱水壺的金屬材料,需要滿足《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接觸用金屬材料及製品》(GB4806.9-2023)。根據2023年的實施版本,金屬材料在實驗條件下,遷移出來的錳含量不能超過2mg/kg。所以只要高錳鋼在實驗過程中滿足了這個條件,它是可以用來製作電熱水壺的。

高錳鋼顧名思義,就是鋼材裏的錳元素含量比較高(含量一般在10%以上)。相比之下,我們生活中特別常見的304不銹鋼、316L不銹鋼,它們的錳含量在2%以下。但是,鋼材到底能不能用來接觸食品和飲用水,核心不在於它含不含錳,而在於錳會不會跑到食物中去。

選購靠譜的電熱水壺很重要。《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接觸用金屬材料及製品》(GB4806.9-2023)是強制性標準,所有生産電熱水壺的廠家都必須執行,但確實有可能存在一些小工廠貪圖利益使用不合格的材料。所以在選購電熱水壺的時候,盡量選擇正規廠家正規渠道購買,拿到産品之後,最好確認一下電熱水壺執行標準是否是GB 4806.9-2023,並且有相應的産品檢驗合格證。如果産品包裝上什麼信息都沒有,那就要當心了。

另外,相比於高錳鋼,304、316L這些型號的不銹鋼材料確實經常用來做食品容器,安全性相對比較高,在購買的時候可以優先選擇這些材料的電熱水壺。

流言

正畸會讓牙齒松動脫落

真相

暑期正值青少年牙齒正畸高峰,不過有些家長誤認為正畸就是靠把牙齒弄松再移動,時間久了牙根不穩,擔心牙齒會變得易脫落。這裡有個誤會需要説明:牙齒移動不等於牙齒松動。

正畸的原理是通過持續輕力,引導牙齒在牙槽骨中移動,牙槽骨會隨之發生生理性改建(吸收與再生)。這一過程已有多年醫學實踐驗證,只要牙周健康且力量適當,牙齒穩定性便不會受損。

牙齒脫落的主因是牙齦萎縮、牙槽骨吸收等牙周病或嚴重齲壞,與正畸無必然&&。

流言

燒水壺存水垢易引發結石

真相

網絡流傳長期飲用帶有水垢的水會得腎結石。實際上,有水垢的水也能喝。導致腎結石的元兇不是水垢,而是代謝因素以及飲食習慣導致的飲水太少。

水垢,是水裏的鈣鎂離子和鹼度在燒水過程中産生的碳酸鈣和氫氧化鎂。水裏存在很多礦物質,含量越高,水的硬度越大,即常説的“硬水”。當水的硬度高於約200mg/L時,燒水時就會産生水垢。溫度越高,水垢越多!

不過大可放心,喝點硬水對人體無害,也不會導致結石或其他健康問題。水垢進入人體後,部分可被分解;不能分解的那些,也能排出來。而且,水垢中的鈣鎂離子含量有限,遠遠達不到形成結石的程度。

流言

水果挖掉發黴部分還能吃

真相

這種看似節約的方式不可取。水果放置時間過久或表面有傷口,可能導致黴菌侵入並滋生,這些黴菌會産生並積累很多真菌毒素。比如,蘋果、梨、桃子等水果滋生黴菌後,其中展青霉素的量會逐漸增加。這種毒素是一種神經毒素,會導致食用者發生急、慢性食物中毒,可能會出現噁心、腹痛、腹瀉等食物中毒症狀,且具有致畸性和致癌性。

不僅如此,這些毒素也會不同程度地存在於腐爛部位的周圍組織中,研究表明:蘋果腐爛的面積越大,其中展青霉素的含量就越高。並且展青霉素還會向蘋果的周圍組織中擴散,距離腐爛部位越近毒素含量就越高,並且其含量會隨着腐爛部位直徑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只是削掉霉變部位仍有可能攝入毒素。(記者 李潔)

【糾錯】 【責任編輯:楊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