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化穿上身 “娃衣”催生新消費-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8 09:20:5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千年文化穿上身 “娃衣”催生新消費

字體:

7月,江蘇女孩席嶼到貴州旅游,她喜歡的一名歌手是貴陽人,於是她帶上了以歌手為原型的棉花娃娃“周可可”。一天晚上,她路過貴陽的特色商業街區——一個匯集非遺體驗、文創店舖、手工小鋪等豐富內容的“打卡點”,在一個攤位前,被穿着苗族衣服的玩偶吸引了。

席嶼拿出自己的“周可可”對比了一下,發現衣服剛好,銀飾項鏈大了一些。“店裏的苗族頭飾沒有適合的尺寸,店主量了一下‘可可’的頭圍,説馬上手工做一個,等一會兒就能拿到。”幾天后,在黔東南的西江千戶苗寨,席嶼和手中的棉花娃娃一同穿着藍色系的苗族服飾,留下合影。她在網上曬出照片,自豪地説:“可可和苗族粧造適配性也太高了吧!”

這個夏天,玩偶們穿着民族服飾的“藝術照”,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社交媒體上。玩偶們在貴州、廣西體驗西南少數民族風情,在福建簪花,在山西穿上“晉商大小姐”的裙子……在“娃衣熱”背後,傳統文化以更輕巧、更可愛的方式,融入現代生活,催生出充滿活力的文化消費新場景。

 彭琬涵根據漢代玩偶衣服文物再創作的娃衣稿圖(已申請版權保護)。受訪者供圖

微縮的服飾,濃縮的文化

最近,玩偶Labubu火了,它們身上的各種衣服也引人注目。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文創商店裏的“甌駱工坊”,“五一”期間,有客人帶着Labubu到店製作娃衣,並拍照發到社交媒體上,帶火了店裏為棉花玩偶定制壯族和苗族娃衣的服務。

“甌駱工坊”的手工老師籍穎綺介紹,工坊工作人員大多有設計相關的專業背景,日常在店內開發手工藝品和親子手工活動。之前最熱門的産品是倣苗銀壯錦系列冰箱貼和毛絨玩具,尤其是立體的手工倣苗銀花冠冰箱貼最受消費者歡迎。

今年2月,“甌駱工坊”開發新品,大家想到將花冠的造型與毛絨玩具結合,為一些小型玩偶做了苗族花冠的帽子,又為其創作了壯錦織帶和花冠底托構成的壯族頭飾。“我們的工作人員自發將娃娃帶到店裏做娃衣打樣,我們就這樣開發出了第一代娃帽産品。”籍穎綺説。

今年“三月三”,“甌駱工坊”上線了第二代壯錦娃衣産品,為玩偶量身定制壯族衣服。這是一次基於民族節日的特別活動,店裏只準備了少量現貨線下銷售,沒想到被顧客們一分享,在網絡上的熱度很快高了起來。

“越來越多到店顧客對我們提出要求——可不可以給我的娃娃做一個帽子?有沒有更多的款式可以選擇?現場可以做嗎,需要等多久?”籍穎綺回憶,“在三月三和清明假期期間,很多客人帶娃到店,想要我們現場製作娃帽。”到5月,熱度更加高漲,線下店平均每天現取30套娃衣,線上排單約200單。師傅們工作量激增,店裏的各個角落都堆滿了客人們排隊的娃娃。

“我們將産品開發過程的一部分交給消費者,比如,他們需要自己搭配織帶顏色、選擇帽子上的裝飾,現場的手工老師幫助消費者落地創意並形成産品。因此,我們店的娃衣製作時間短,能讓顧客現場拿到成品。”籍穎綺自豪地補充道,“我們基本不挑娃的體型,很多特殊體型的娃娃很難買到合適尺寸的衣服,在我們這可以量身定制。”

 “甌駱工坊”製作的苗族、壯族、彝族的玩偶帽子。受訪者供圖

“我看到了2000多年前的娃衣!”

事實上,給娃娃穿衣服並不是一件新鮮事。毛絨玩具、樹脂人偶、棉花人偶的服裝、飾品,已經發展了很多年,在網上有着大大小小的品牌和店舖。

95後女孩彭琬涵(網名“大仙女兔子”)就經營着一家網上娃衣店舖。她從2022年開始接觸棉花娃娃,會自己繪製或挑選收購畫手的稿圖,&&廠家打樣定制、批量製作娃衣成品,上架出售。至今她已經推出了多款具有民族特色的娃衣,其中一個系列的藏族娃衣銷量最好,賣了近萬套,還有顧客呼喚再次上架。

為了這一系列,她付出了大量心血:通過影視資料和書籍,了解藏族服飾文化;稿圖很複雜,配件眾多,花紋、首飾、腰帶都十分精細,她不想將就,買不到合適的成品零件就自己定制,購入不同質感顏色的面料比對……“項鏈下垂的形狀、剪裁的松緊程度,都要不斷調整,打樣的過程耗時超過半年。我會忍不住焦慮,但也不想放棄。”彭琬涵説。

今年4月,彭琬涵在甘肅省博物館看到一件出土於敦煌的文物,是一個漢代小朋友給自己的玩具小人偶穿的娃衣。它兩袖僅長2.6厘米,衣長4厘米,用茜草和靛青染料染了色。彭琬涵驚嘆:“我看到了2000多年前的娃衣!”

彭琬涵開始找尋這件衣服的詳細資料,她先是瀏覽了敦煌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的考古簡報,又詢問了敦煌博物院,但信息都較少,最後還是通過行業內朋友的幫助,找到了《敦煌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發掘報告》,看到記載:“以素絹手工縫製,以深紅色絹作領和袖,以深藍色絹作袖緣。衣長4厘米……下襬殘。”於是,她産生了一套完整娃衣的設計思路,並畫了稿圖——左襟壓右襟的漢制交領,上襦長度控制在腰間;文物下裙雖殘缺,但參考西漢平面裁剪技法,下裙延伸出垂墜裙擺,腰間褶皺與繫帶均按出土資料復原。顏色方面,她選用風化後的現存色,上襦為鵝黃色、橙紅色和藍綠色,下裙為深棕色。娃衣還增添了幾種漢代經典紋樣,並從漢代器物中提取出元素,做了一些原創設計。

“在嚴格遵循出土文物形制的基礎上,新增了有史料出處的細節設計,古今交融但不逾漢制。”彭琬涵説。這套設計引發了許多網友的關注,紛紛期待其“實體化”。

要精緻可愛,也要故事感和內涵

不少文化潮玩達人把目光投向了為玩偶製作民族服飾。浙江省博物館有一款文物擬人棉花娃娃文創商品,配套了漢服和頭飾;恭王府博物館近日也上新了穿戴國風服飾的盲盒娃娃與棉花娃衣。

梁恒源是壯族織錦工藝的傳承人,他打造的“壯錦娃娃”系列,為樹脂人偶穿上壯錦服裝。與他合作的蘭培文説:“傳統文化要從娃娃抓起,這款壯錦娃娃很受年輕人的喜愛,在外地展出時常被搶購一空。”這系列娃娃還走出國門,賣到了法國、德國等地。

讓我們把視角從這些娃娃的設計師,轉向娃娃們的“監護人”。浙江的95後陳雨琪喜歡棉花娃娃,也喜歡給棉花娃娃買衣服。她偏好繁複華麗的設計,最初也是購買西方宮廷風、洛麗塔(一種以少女感為核心的服飾風格——記者注)的娃裙較多。202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刷到並買了一套漢服娃衣,被朋友誇讚非常適合她的娃娃。陳雨琪想,自己的娃娃大多是東方面孔,可以試試多穿民族風。

漸漸地,她已經收集了維吾爾族、蒙古族、藏族、苗族等多個民族風格的娃衣,還會給娃娃梳不同的髮型,如搭配漢服的發髻等。“中國娃娃穿中國裙子,視覺上會更和諧;而且,穿不同民族的傳統服飾,有一種娃娃在環游中國的感覺,會增添故事感,非常出片。”

23歲來自天津的劉暢在廣西旅游時,看到了為玩偶定制壯族服飾的服務,本來就喜歡做手工的她,決定回去就設計製作以自己和媽媽為原型的棉花娃娃,未來旅游時就可以穿上各地的民族服飾了。

“真人旅拍的服飾不能帶走,如果買下,穿不了幾次,比較浪費,也不能購買太多;如果是娃衣,就很便攜也可以長久保存,這是一種可玩性較高的文創。”劉暢説,“我也看到許多外地人甚至外國人,被景區定做玩偶服裝的店舖吸引後消費。他們帶回家鄉以後,這就是一件蘊含了當地文化的紀念品。”

劉暢希望能有更多景區提供類似的文創銷售和互動服務,除了娃衣,也可以做一做具有民族特色的娃用生活日用品,如樂器、食物模型等。她特別強調,要在更準確真實展現各民族文化方面下功夫,“不要像有的旅拍服裝那樣滑向影樓風,或是流水線粗製濫造,而是要和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好好合作,轉化他們的研究和手藝,産出精品,以一種輕鬆可愛的形式給人們留下印象,帶來治愈感和文化內涵的種子”。(見習記者 李怡蒙 記者 蔣肖斌)(應受訪者要求,席嶼為化名)

【糾錯】 【責任編輯:楊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