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酷暑難耐,可在內蒙古一個名為化德的小縣城,卻正在為抵禦寒冬忙碌着。這個人口只有五六萬人的邊陲小縣,不論是服裝園區,還是家庭的炕頭,女工們飛針走線的節奏,正悄然編織着全國棉服市場的半壁江山。
一位華北地區服裝批發商坦言:“化德棉褲在全國市場的滲透率令人驚訝,尤其在北方二、三線城市及縣域市場,幾乎每三條棉褲中就有一條來自化德。”
記者在車間看到,堆積如山的布料、轟鳴的機器聲、五六十名婦女有條不紊地在各自的工位上忙碌着。從梳絨、裁剪、縫製、釘紐扣等一整套工藝下來,款式多樣、新潮輕便的棉衣、棉褲便被碼得整整齊齊,進入了偌大的成品倉庫。
“這個季節是我們的備貨期,等中秋節後就進入銷售旺季了。”“80後”田秀芳是土生土長的化德人,她説自己見證了“中國棉褲之鄉”的整個發展歷程。
作為化德縣服裝創業園區規模最大的企業,達遠製衣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田秀芳對化德這樣一個北方小縣如何成長為“中國棉褲之鄉”有着獨到的見解:“起步早,內蒙古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羊、駝毛絨的高質量是這裡快速發展的關鍵。這裡産的棉衣、棉褲都能直接水洗,而且特別輕便。此外,我們緊跟市場需求,不斷革新産品,這樣企業才能跟上潮流、持續發展。”
據介紹,2011年成立的化德縣達遠製衣股份有限公司,旺季用工可達200多人,近年來年銷售額達三四千萬元,公司擁有自己的商標“蒙玉達”,是內蒙古自治區“著名商標”“烏蘭察布扶貧龍頭企業”“自治區名牌産品”。
據了解,化德縣服裝産業是獨具特色的富民支柱産業,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1984年銷售服裝達6.6萬件;1986年,化德絮片服裝被列入首批國家星火計劃,並在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北京隆福壽大廈、天橋商場等設立了銷售專櫃;1987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宮正廳舉辦了産品展銷會,絮片服裝開始走向全國,當年産量達到36.14萬件;1992年,又在當時最火的商場“鄭州亞細亞”設立了銷售專櫃,當年産量首次突破50萬件,被內蒙古自治區評為“一個産業帶動百戶企業示範工程”,被工信部列入“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
從國營被服廠到家庭作坊,再到現代化企業集群,“家家做棉褲,戶戶聞機聲”一度成為小城獨特風景。目前,全縣有5000多&國內最先進的全自動電腦數控平縫機。近幾年,化德先後引進了自動裁床、電腦繡花設備等多種特種機器。全縣從事服裝産業人員約2萬人,絕大多數是女工,這些“棉服娘子軍”大多擁有10年以上從業經驗,年收入5萬元左右。
“近年來,化德縣委、縣政府對全縣服裝企業一直按照放水養魚的政策扶持,為服裝企業補貼供暖費;為吸納勞動力穩定就業一年以上的企業,按吸納就業人數給予一次性獎補;用失業保險基金給予企業穩定崗位補貼,對入規企業進行補貼……”化德縣服裝創業園區副主任王春暉介紹,化德縣服裝企業幾乎零稅收,還有華北地區唯一一家設在旗縣的國家級毛絨檢測檢驗中心,可以獨立承擔毛絨類及其製品的各項參數的質量檢測,出具的檢驗報告國際通認。
化德,這個中國地圖上並不顯眼的坐標,我們在這裡看到的不僅是一個産業的崛起,更是普通人用雙手改變命運的生動詮釋。這個僅有五六萬人口的塞北小城,正用一根根細密的棉線編織出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記者 王永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