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北大地,貴州省赤水市的132.8萬畝竹林正書寫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當地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以一根翠竹為支點,撬動“以竹代塑”的綠色大産業。

走進貴州興常美竹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機器轟鳴聲中,一根根竹子經過多道工序變身為各式環保竹製品。

作為産業鏈上游的龍頭企業,泰盛(貴州)竹資源發展有限公司每年可消化130萬噸竹原料,年産36萬噸優質竹漿。

在“以竹代塑”相關政策的推動下,赤水竹産業正迎來發展的黃金期。當地政府搶抓機遇,推動産業從單一製造向全鏈條、多領域融合發展轉型升級。

貴州省關嶺縣花江鎮地處滇黔桂石漠化區,曾經的花江鎮近四分之三的土地石漠化程度超80%,山高坡陡、乾旱少雨。為破解這一困境,當地經過反復探索後,發現耐旱且根係發達的花椒,既能固土護坡,又有可觀的經濟價值,最終將花椒種植作為當地治荒富民的主導産業。

在花江鎮壩山村,花椒種植戶曾德春手持修枝剪穿梭在自家的花椒林裏查看花椒生長情況,手上動作利落精準,及時修剪病弱枝椏,確保每株花椒樹都能充分吸收養分,健康生長。

自1992年起,花江鎮通過坡改梯工程搬石造地,興建小水池解決灌溉難題,並組織幹部入戶宣傳,帶領群眾外出學習花椒種植技術,讓“種花椒能致富”的觀念深入人心。

據了解,花江鎮目前已構建起集生態修復、規模種植、産銷對接於一體的完整鏈條,通過“政府+公司+農戶”模式,引進企業與農戶簽訂保底收購協議,不低於市場價收購花椒,徹底解決銷路難題,全鎮花椒種植面積達2萬畝,帶動1750戶9670人增收,探索出了一條治荒與富民並重的鄉村振興之路。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位於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齊沙漠邊緣。“90後”蒙古族青年敖日格樂大學畢業後,返回家鄉防沙治沙。他摸索出一套“養蜜蜂、種檸條”的治沙新思路,將黃沙變為綠洲。


治沙十餘年來,敖日格樂從“門外漢”變成了遠近聞名的“治沙能手”,帶動周邊近40戶牧民種植檸條、沙柳等沙生植物2.8萬畝。

近日,湖南省新化縣在紫鵲界梯田景區發布“梯田守護者”公益認養計劃,通過現代市場化手段加強古老梯田保護,助力守護千年農耕文明。

公益認養計劃分“個人認養”“家庭認養”“企業認養”三種方式,認養者可以通過小程序實時查看對應田塊稻穀生長動態,到收穫季節將獲得對應田塊産出的稻米,還將獲贈紫鵲界梯田景區門票和旅游消費抵扣券。

所有認養費除支付農戶勞動報酬外,還將用於梯田生態保護、拋荒治理、灌溉系統修復、非遺保護傳承等。
紫鵲界梯田成型已有2000多年歷史,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和世界灌溉工程遺産。近年來,當地堅持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積極探索農業文化遺産保護新路徑。

隨着新疆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加強,人們生態保護意識不斷提高,“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幹沙漠周邊濕地群鳥翔集。

7月,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北緣的庫車市白鳥湖生態濕地迎來了一年中最生機勃勃的時間。濕地裏處處可見雛鳥蹣跚學步、親鳥喂食的溫馨場景。

在沙漠南部的且末縣達西湖,振翅齊飛的群鳥與隨風搖曳的蘆葦、一望無垠的沙漠相互交織,將這片位於沙漠中的綠洲裝點成靈動的“生態舞&”。
隨着新疆26次向塔裏木河下游生態輸水,若羌縣境內的&特瑪湖碧波蕩漾,白鷺、野鴨等水鳥在湖中嬉戲、覓食,構成了一幅生動而和諧的生態畫卷。

統籌:李傑、王健、李佳琳
編導:劉瑞娟
記者:吳斯洋、楊焱彬、張躍淵、宿傳義、彭源、謝奔
包裝:夏勇
配音:劉文青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