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關於規範鍍金銀首飾生産、銷售行為的行政告知》中明確:鍍金銀首飾須有標籤,標籤上要註明産品名稱、廠名廠址、執行標準、總重量等;除採用機械加工方法將金箔牢固地包在銀飾品外,不得稱為“金包銀”。
“姐妹,看看咱家‘三生三世金包銀’手鐲,金子含量2.7克,打個折算你1800元……”打開視頻&&,搜索“金包銀”首飾,這類直播層出不窮。
近年來,隨着黃金價格不斷走高,部分消費者調整思路,購買“金包銀”産品,並將其稱為黃金的“平替”。
“僅需1克黃金,就能打造出古法金手鐲的驚艷效果。”“百元價格,萬元享受。”……在各大網絡&&上,諸如此類的“金包銀”産品宣傳語鋪天蓋地,讓人忍不住心動。
然而,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金包銀”首飾真是純金首飾的完美“平替”嗎?它到底是“高性價比之選”,還是一個收割消費者的“智商陷阱”?近日,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火熱的市場
“金包銀”,顧名思義,是一種在足銀上通過電鑄等工藝均勻地包裹一層足金的産品。
黃金行業資深人士陳言(化名)告訴記者,這種工藝其實由來已久,在市場中一直有着其特定的細分領域與消費群體。然而,近幾年黃金價格不斷攀升,讓眾多消費者望而卻步。“金包銀”産品既能保有黃金的外觀,又能大幅降低成本,精準契合了消費者追求性價比的需求,因而逐漸受到更多人的青睞,在市場中悄然走紅。
“不是真金買不起,而是‘金包銀’更有性價比。”“你不説我不説,誰知道我的金鐲子才2000多元。”“實現黃金自由,花小錢辦大事。”……價格是許多消費者選擇“金包銀”産品的首要原因。
正在為訂婚宴挑選首飾的楊女士,就被“金包銀”産品的“性價比”打動,在線下專櫃購買了包括金鎖、項鏈、手鐲、耳環、戒指的一整套“金包銀”首飾,共計花費6000余元。
她將剛買到的手鐲展示給記者看,印刻着牡丹紋的手鐲做工精緻、分量十足。“我的飾品是按克重計算的,將當天的金價和銀價乘以克重,再加上百元左右的工費,25克的手鐲一共花費1200元左右,相同款式的純金手鐲大約要兩萬多元。”
“金包銀”首飾不僅價格親民,圖案選擇也極為豐富。楊女士介紹:“鐲子的類型齊全,圓鐲、方鐲、貴妃鐲、對對鐲等應有盡有。鐲身雕刻着各式各樣精美的圖案,像卷草紋、雙蓮花、龍鳳呈祥、年年有魚等,乍看之下,與純金手鐲幾無差別。”
不只是成為結婚飾品的“平替”,在搜索“新年買金”“新中式飾品”等關鍵詞時,“金包銀”産品也頻繁出現在推薦列表中。一位黃金回收店舖的老闆向記者透露,自去年起,諮詢“金包銀”飾品的顧客數量不斷增多。與此同時,網絡上售賣“金包銀”産品的直播間也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涌現,足見其受歡迎程度。
發展中的亂象
雖然價格讓人直呼“真香”,但也有不少消費者反映,“金包銀”産品存在佩戴後掉色、黃金含量與標稱不符、鑒定證書造假等亂象。
朱女士有過兩次購買“金包銀”手鐲的經歷,手鐲價格從幾百元到兩千元不等。但令人失望的是,兩款手鐲均出現了漏銀狀況。她説:“第一款手鐲購自網店,發現問題後,我嘗試&&商家,卻發現對方店舖早已關閉,根本找不到售後渠道。第二款手鐲的商家則採取拖延策略,每次都讓我等待消息。最終,鐲子的修補問題都不了了之。”
據陳言介紹,“金包銀”産品的金覆蓋層分為包金覆蓋層、鍍金覆蓋層和薄層鍍金覆蓋層,其中,包金覆蓋層和鍍金覆蓋層的厚度均要求不小於0.5微米,而薄層鍍金覆蓋層僅需大於0.05微米。“一些打着‘金包銀’旗號的産品其實並沒有採用相應的工藝,只是在銀上鍍了一層金,一旦鍍金層過薄,就可能出現漏銀現象,也就是消費者口中的‘掉色’。”
此外,由於鑒定機構在採用非破壞性檢測手段時,僅能檢測“金包銀”産品的表面純度,對於其內部金子的具體含量難以測定。這一局限使得部分不良商家有機可乘,虛報含金量問題成為消費者投訴“金包銀”産品的重災區。
2024年4月,趙女士在直播間購入一隻“金包銀”手鐲,主播聲稱該手鐲含金量高達3克。然而,收貨僅兩個月,手鐲便出現顏色發黑等現象。趙女士決定將其回收變現,可經過專業檢測後發現,手鐲實際黃金含量僅有1克多,與主播當初承諾的3克相差甚遠。
趙女士的遭遇並非偶然。此前,國家首飾質量檢驗檢測中心針對17個“金包銀”樣品展開了嚴格檢測,結果顯示:14件産品的實際金重均低於標稱金重。其中,一款標稱含金0.96克的産品,實測含金量只有0.19克,相差足足0.77克。不僅如此,在金純度方面,絕大多數産品同樣未能達標,兩件由消費者提供的送檢産品,連足金的基本標準都無法滿足。這一系列問題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凸顯出“金包銀”産品市場亟待規範的現狀。
制約與規範
面對“金包銀”産品亂象,監管部門主動出擊。為了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規範行業秩序,《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關於規範鍍金銀首飾生産、銷售行為的行政告知》(以下簡稱《告知》)正式&&。
《告知》明確,鍍金銀首飾須有標籤,標籤上要註明産品名稱、廠名廠址、執行標準、總重量等。同時規定,除採用機械加工方法將金箔牢固地包在銀飾品外,不得稱為“金包銀”,避免消費者對産品産生誤解。
“除了以低價黃金、高純度金飾等話術混淆概念,隱瞞産品真實材質,部分商家還在‘金包銀’産品的回收過程中提出需要打折和扣除工費等要求,一些商家甚至早已人去樓空,給消費者維權帶來重重困擾。”吉林省消費者協會提醒廣大消費者,要謹慎購買“金包銀”首飾,勿信虛假宣傳。一是選擇正規渠道。建議優先選擇證照齊全、有品牌知名度、信譽良好的商店、品牌官方門店、授權經銷商或信譽電商&&等購買首飾。二是確認材質和工藝。購買時,務必與商家確認材質、工藝、相關退換貨規則,確保商品附帶的發票、吊牌、出貨單等信息一致,並妥善保存。三是警惕宣傳話術。注意商家是否利用“金包銀”與足金外觀相似的特點,故意混淆概念。
“‘金包銀’産品市場錯綜複雜,消費者應理性消費。”陳言期望市場監管部門能進一步規範行業標準,從根源上遏制亂象;同時,加大對市場的巡查力度,對違規行為嚴懲不貸。“比黃金更珍貴的是消費者的信任。這份信任,我們不能辜負和背棄。”陳言説。(見習記者 李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