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珍愛網多地線下付費會員反映,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簽有服務合同的門店突然閉店,服務中斷、紅娘失聯或離職,總部客服僅回應已反饋,但後續並無任何進展,會員陷入退費難的困境。
根據記者調查,這些線下婚介門店首先是製造焦慮。紅娘反復提及年齡問題,並拿出年輕會員進行比較,製造“年齡危機”“孤獨焦慮”,吸引客戶衝動消費。其次是一直強調專業性,降低消費者警惕性,爭取讓顧客放下戒備當場完成簽約。最後消費者一交就半年期服務費兩三萬元,在服務期內,只要門店安排的約見對象數量達到合同約定數的,門店有權不再提供服務,至於成功與否門店並不直接負責。
類似的商業模式的確將客戶的潛在需求極大化地調動,而在實際上又可能讓消費者陷入耗費時間和金錢最後一無所獲的境地。究其原因,有幾方面。一個是部分中介會誇大匹配成功率或虛構成功案例,吸引用戶付費。服務費用可分多個層級(如基礎會員、VIP會員),但高階服務的具體權益(如推薦對象的質量、數量)往往不清晰,導致用戶不斷追加投入。消費者誤以為婚介真的掌握了大量的優質資源供自己選擇,而實際上,很可能許多人設就是根據用戶需求編造出來,利用算法虛構的匹配對象。這些美好的對像是約都約不出來的。又或者根本就是婚介雇傭的演員,就是為了用掉客戶的相親機會。如此持續誘導用戶,持續消費。
對於這種行業的灰色地帶,要以傳統方式去進行監督和揭發確實很難。比如中介通常不會公開匹配算法或對象篩選標準,用戶無法驗證推薦是否合理。即使服務不滿意,也常是以客戶的“主觀因素”為由拒絕退款,合同條款往往偏向中介。因此這種服務也是最無法進行售後保障的。消費者在訂立合同的時候,面對的幾乎都是格式合同,甚至就是對中介的免責合同。總之一句話,中介提供的只是線索而已,最後能不能成功,是不是看對眼,會不會貨不對板,中介當然就是絕對不包的。
但是,並非所有婚戀中介均不可信,但行業亂象較多,用戶需保持警惕。婚戀一旦形成市場,就需要在交易中進行,然而真要對人進行等級水平劃分,比如學歷、身高、收入、單位之類,再明碼標價“出售”,即使再科學全面的問卷都未必能完成。婚介服務本身不容易量化成服務標準,而情感與偏好又是最難以定性和定量的。機構在放大其“科學專業”的同時,消費者還是不要失去自己最基本的智商和直覺判斷。(文/戚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