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一種珍貴的文化財富,它蘊含着祖先的智慧和情感,宛如一部鮮活的人類社會發展變遷史,見證着各個時代的獨特風貌。高校是文化繼承和創新的主要力量,它承擔着把非遺文化融入教學和培養專業人才的重任,但是傳統的非遺文化課程教學主要是依靠課本和教師的口述,這種教學方法比較單一,難以將其特有的魅力和豐富的內涵充分地展示出來。在這種情況下,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強大的內容生産能力和智能互動特徵為非遺文化的課程和教學提供了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從而為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拓展了新的途徑、開闢了更多的可能。
融合多感體驗,深化非遺文化感知
在藝術設計領域,多感官體驗是重要元素,並且非遺文化本身蘊含着豐富以及多感官感知的特質,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備強大的能力,它能夠實現聲音、圖像等多種不同感官形式轉換與融合。所以教師在高校非遺文化課程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依據這種多感官體驗開展創作活動,使學生在創作中調動各種感官,從而更深入全面地感知理解非遺文化,進而增強對非遺文化的情感認同並産生更深層次的文化共鳴。
在《廣西禮儀山歌》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建立多元文化的場景,引導學生融入“歌圩禮儀”的主題情境中,應用人工智能創設枧河流域傳統歌圩的場景,立體化展現出綠水竹林的對歌環境,可視化呈現對“四句七言、平仄搭配”歌詞的解析,引出“五色飯”“繡球”等文化特徵,使學生在多感體驗中能把握歌圩空間布局與儀式流程,感受對唱中“以歌代言”的即興山歌特點。在教學生感知廣西禮儀山歌時,教師利用人工智能合成技術生成多種腔調的禮儀山歌案例,比如宜州《迎客調》的歡快旋律、柳州敘事歌謠的婉轉腔韻,讓學生&&方言咬字與情感表達的區別與管理。同時,教師利用人工智能檢測學生創編歌詞是否押韻,並提供適合禮儀場景的應答詞,讓學生感受即興傳唱歌詞應具備的文化語境適應能力。
在具體實施中,為加深學生對非遺文化的理解和認知,教師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記錄瑤族迎客手勢、侗族多耶舞步等,並提供相應的標準模型讓學生進行倣照練習。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將山歌音頻轉化為可視化聲音圖譜,使學生可以通過在虛擬的歌圩場景中視聽感受學習與把握禮儀流程,包括儀態、唱腔、文化符號等元素,進而強化自身的文化感知。
優化教學方法,提升概念理解深度
在傳統的非遺文化教學過程中,學生難以掌握抽象概念和繁雜的技能,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風格遷移等技術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使得教師能夠利用其生成不同風格的圖案,並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對非遺圖案的風格特點、形成原因及演變規律有更深刻的認識。除此之外,對於非遺技藝中複雜的流程,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可以將各個步驟以動畫的方式進行分解,將各個環節的操作要點和技能都進行細緻演示,從而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內容,幫助學生對非遺技藝的核心概念以及關鍵方法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例如,當聚焦於廣西民族扎染這一非遺項目,講解其紋樣主題如何反映不同民族的生活環境與文化信仰這一抽象概念時,教師可以收集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扎染作品:如三江侗族扎染(以嚴謹的幾何紋樣和“太陽花”“銅鼓”圖案象徵宇宙觀與祖先崇拜)、賀州瑤族扎染(多取材山間草木花卉、“盤王印”及動物紋樣,體現山地生活與圖騰信仰)、防城港京族扎染(常出現魚、海浪、船帆等海洋元素,展現漁獵文化與海洋崇拜)。接着,教師可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圖像風格學習功能,以一個基礎幾何紋樣或簡單圖案(如圓形、方形)為藍本,快速生成其在不同民族典型風格影響下的扎染效果圖。
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重點觀察紋樣主題的選擇、構圖布局的秩序感、圖案的象徵意義以及整體藍白(或彩色)層次對比等方面的顯著差異。隨後,讓學生自主操作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嘗試將同一基礎圖案“染制”成更多不同廣西民族(如壯族、苗族)的典型風格,並進行對比分析。學生便能直觀地觀察到:侗族扎染的幾何紋樣如何傳遞出莊重和諧與宇宙秩序感;瑤族扎染的自然紋樣如何洋溢着山野氣息和對祖先的追念;京族扎染的海洋主題如何靈動地訴説着與海共生的故事。
通過這種視覺化的對比與生成實踐,學生能深入理解不同民族扎染紋樣主題的獨特性及其與當地自然環境、生産方式、宗教信仰、祖先崇拜和族群歷史的深刻&&。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祖先崇拜強烈的民族常保留特定圖騰紋樣。這種從感性視覺體驗(觀察圖案)→ 主動實踐探索(AI生成)→ 對比分析歸納(總結差異)→ &&文化根源(理解原因)→ 提煉演變規律(理性認知)的教學路徑,使學生不僅能高效吸收關於廣西民族扎染紋樣主題多樣性與文化內涵的知識,更能深刻把握“紋樣是文化的視覺密碼”這一抽象概念,提升對非物質文化遺産人文價值的理解深度。
引導自主學習,培育獨立探索能力
高校傳統非遺文化課程以教師講授為主,致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後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此背景下,教師可以佈置非遺文化研究任務,讓學生利用其收集資料、分析問題,並根據自身興趣選擇研究方向。生成式人工智能還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學習資源與個性化學習建議,使其在自主學習中遇到問題時能夠借助其獲取解答思路與方法,這種方式能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與獨立探索能力,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為主動獲取知識,提高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
學生通過&&了解和學習黃泥鼓舞,這樣學生能夠把握傳統祭祀舞蹈向現代教學舞蹈轉型的過程,比如查找關於金秀瑤族自治縣文化館聯合創始人共同創編適用於學生的黃泥谷操的資料。此外,教師鼓勵學生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如何轉化母鼓指揮、公鼓環繞等形態為8-10小節、8拍律動的舞蹈動作,這些動作涉及頭部運動、肩頸舒展等的設計。學生還應通過人工智能分析傳統工具如何變遷,對比泡桐木黃泥鼓與環保鼓的材質的差別以及功能的適配性。其次,讓學生探索如何在校園中推廣非遺,再比如結合金秀瑤族自治縣的傳承機制,鼓勵學生研學瑤族黃泥鼓舞,以實現瑤族黃泥鼓舞普及到校園中,可結合瑤族蝴蝶舞、釣魚舞等非遺項目對瑤族黃泥鼓舞進行創新編排,讓學生借助人工智能從提取文化符號的角度設計如何傳承黃泥鼓舞的方案,提升對黃泥鼓舞等非遺的認知。
綜上所述,生成式人工智能使非遺知識學習擺脫枯燥變得生動鮮活,它能依據學生特點提供個性化助力,極大提升課堂互動氛圍與學生創造力,並為非遺文化教學注入全新活力,所以教師可充分認識該技術優勢,主動深入學習其相關原理與操作,積極探索將其融入非遺文化課程教學的有效方式,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學智能化與數字化水準,讓高校非遺文化課程借助這一工具更好培育出適應時代需求、推動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優秀人才。(作者:程茂華,廣西科技師範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4年度校級團隊《“非遺智創”科研創新團隊》“計算機技術在瑤族非遺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GXKS2024QNTD24)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