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大同的山崖間,石匠以刀為筆、以石為紙,將對眾生的敬畏鑿進岩層。雲岡石窟的佛相裏,藏着的不僅是北魏的造像巔峰,更是文明碰撞的火花與 “敬人如敬佛” 的千年哲思。
6月16日,由新華網、貴州茅&&合策劃推出的大型文化專題節目《國寶美鑒》正式上線熱播。節目共十五集,從五個維度解碼國寶背後的文化密碼。
《國寶美鑒》第九集《鑿石敬心》,講述北魏雲岡石窟石雕工藝的開鑿與創制,展現其精湛的鑿刻技法及 “敬人如敬佛” 的文化內涵。
雲岡石窟以皇家之力主持開鑿,在一千米崖面上鑿出 250 多個洞窟、51000 多尊造像,《水經注》“真容巨狀,世法所稀” 的記載,道盡其震撼。其中高 13.7 米的釋迦坐像,胸部以上石質堅硬如初,背光火焰紋與浮雕的華美,仍能讓人觸摸到北魏工匠指尖的余溫。
作為佛教傳入中國後皇家首次主持開鑿的石窟工程,這裡處處是文明碰撞的印記:早期造像的 “犍陀羅風格” 帶着印歐人外貌特徵,中期則融合印度笈多風格與漢地審美;愛奧尼亞柱、波斯獸形柱與中原鬥拱、飛檐共處一窟,正如宿白先生在《中國石窟寺研究》中指出的,雲岡是 “勿問西東” 的兼容典範。
石匠們從未見過 “西方的佛”,卻讓佛有了 “千相”—— 每一尊都是心中對慈悲的想象;而佛又 “一相”,皆是石匠 “敬人如敬佛” 的心相。這種 “沒見過,便創造” 的勇氣,讓雲岡跳出了單純的宗教造像,成為文明對話的活化石。
彈指一千六百年,佛像衣褶間的鑿痕仍清晰可辨。那些融合了西域火焰紋的熾熱與中原衣帶當風的輕盈的造像,凝視眾生的目光早已跨越時空。“真正的匠心不在石壁上,而在對人間冷暖的敬畏之中”—— 石匠的感悟,道破了雲岡的魂:佛的慈悲,是對眾生的敬意;石窟的永恒,是對文明的堅守。
【糾錯】 【責任編輯:索煒】